清華簡第一冊補釋(一)釋《緇衣》引《尹誥》“自周有終,相亦爲終”句傳世《緇衣》兩引《尹誥》,分別爲:《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
《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鄭注兩處《尹吉》皆云當做《尹告》。
鄭云“告,古文誥。
……尹告,伊尹之诰也。
”後一條注曰“天,當爲先字之誤。
忠信爲周。
相,助也,謂臣也。
伊尹言:尹之先祖,見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終。
今天絕桀者,以其自作孽。
伊尹始仕於夏,此時就湯矣。
夏之邑在亳西。
見或爲敗,邑或爲予”。
清華簡《尹誥》首句作(以通行字寫出,下同):隹尹旣湯,咸又一悳。
尹念天之贁西邑,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
“尹念天之贁西邑”對應“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鄭云“見或爲敗”,是也。
念、躬爲侵、冬旁轉。
念所從之今聲爲見母,與躬雙聲。
《毛詩·谷風》“我躬不閱”,三家詩作“我今不說”,可爲旁證。
①而“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與《緇衣》“自周有終,相亦惟終”相去甚遠,似無關涉。
按,終、眾古音全同。
民、眾多連用,民亦有眾義。
據此《緇衣》、《尹誥》可讀作:《緇衣》:自周[其]有眾,相亦惟眾。
《尹誥》:曰夏自其有民,亦惟厥眾。
鄭訓相爲輔助,訓周爲忠信,故不得不破“天”爲“先”,謂尹之先祖,見夏桀以前之先君先臣皆以忠信自終。
驗諸簡本《尹誥》,與上下句意不合。
按《緇衣》又引《君奭》:《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鄭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爲‘厥亂勸寧王之德’。
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
”周爲害(割)之形訛,說詳于省吾先生《雙劍誃尚書新證》卷三。
②郭店《緇衣》作“”,从戈,害聲。
③可證于說。
據此,試讀《緇衣》引《尹誥》爲“惟尹念天敗於西邑夏,[夏]自害(割)[其]有眾,相亦惟眾。
”句謂尹念天敗西邑之夏,夏自割害其眾,則其眾亦助成其敗。
連清華簡《尹誥》下句,謂非民無與守邑,夏王作怨于民,故民報之以離心。
而清華簡《尹誥》字整理者釋爲絕,《多士》孔傳正訓“割”爲“割絕”,割絕疊韻。
謹案,字中疑從“弦”,弦、害聲紐相同,韻部相鄰。
字似當讀為害,訓為割害。
①《禮記·表記》引作“我今不閱”,漢石經9《魯詩》作“我今不說”(見馬衡《漢石經集存》圖版三)。
馬瑞辰以爲躬、今雙聲,又云襄二十五年《左傳》“我躬不說”,杜注“言今我不能自容說”,是杜所見《左傳》本作“我今不說”,後人據《毛詩》改作“躬”。
(《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第135頁。
)②《雙劍誃尚書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
第228頁。
③《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第136頁。
(二)《耆夜》補釋清華簡《耆夜》周公作歌《蟋蟀》,凡三章,章十句。
今據三章母(毋)上一字右半所存“頁”旁,試補(夏)字,據二章“從朝及夕”,句疑爲“從冬及夏”。
依通行字將全詩寫出如下:(首章)蟋蟀在堂(陽),役车其行(陽)。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夫日□□□,□□□忘(陽)。
(二章)蟋蟀在席(鐸),歲聿云茖(鐸)。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日月其,從朝及夕(鐸)。
(三章)蟋蟀在舒(魚),歲聿云□。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夏(魚)。
(首章)毋已大樂,則終以康(陽)。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方(陽)。
(二章)毋已大康(陽),則終以作(鐸)。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愳(魚)。
(三章)毋已大康(陽),則終以愳(魚)。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愳(魚)。
全詩韻例大體上前六句分別爲陽、鐸、魚獨用;後四句分別爲陽部獨用、陽與鐸魚交韻、陽魚交韻。
《毛詩·唐風·蟋蟀》用韻整飭,三章分別爲陽與鐸魚交韻、陽月交韻和陽幽交韻: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陽)(鐸魚)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陽)(月)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陽)(幽)尚需討論的有樂字是否入韻的問題。
據《耆夜》之《蟋蟀》首章,“毋已大樂”樂字似當入韻,“不喜不樂”樂字亦似入韻。
上古藥、鐸兩部漢晉以來多交錯混入《廣韻》藥鐸兩韻,與陽唐兩韻(上古陽部)平入相對,只能依諧聲離析。
故江永即混作一部(入聲第四部)。
又據周祖謨、張雙棣等學者研究,西漢鐸藥、鐸藥職合韻之例有(鐸藥職)①:枚乘《七發》:若澤樂劉向《九嘆》:寞樂楊雄《長楊賦》:石弱《鐃歌·上陵》:笮櫂司馬相如《上林賦》:略獲轢若藉伏藉澤《易林》(坎之兌,遯之未濟):伯樂索得《淮南子·兵略》:烙暴《淮南子·主述》:樂涸食上述諸例多與楚地相關。
上推戰國以至更早,藥鐸相混當有初步趨向。
據此,對《邶風·簡兮》(首章韻舞、處,魚部;二章韻俁舞虎組,魚部;三章韻籥、翟、爵,藥部②)、《鄭風·溱洧》(兩章末八句韻乎且乎,魚部;樂謔藥,藥部)、《小雅·谷風》(首章“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韻雨女予,魚部)、《大雅·韓奕》(五章“蹶父孔武,靡國不到。
爲韓姞相攸,莫如韓樂。
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慶既令居,韓姞燕譽”,韻到樂,宵藥通韻;土訏甫噳虎居譽,魚部)、《魯頌·有駜》(首章二章末五句“振振鷺,鷺于下。
鼓咽咽,醉言舞。
于胥樂兮”,韻下武,魚部)的換韻、交韻現象或者能有更好的理解。
①詳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
第230頁。
張雙棣《淮南子用韻考》,商務印書館,2010年。
第113、131頁。
②三章“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第三句赭字爲魚部。
(三)釋“鄗閒”清華簡《金縢》云:王乃出逆公,至鄗。
【12】核以今本,是鄗即郊字無疑。
楚文字郊往往做“蒿”。
鄗、蒿皆高聲,與交聲皆宵部字。
據此,曾姬無卹壺(《集成》9710-9711)、包山簡103、115:(吾)安茲漾陵,蒿之無(匹)。
貣越異之黃金,以貣鄗以糴種。
【103】爲鄗貣越異之金一百益二益四兩。
【115】“蒿”、“鄗”義同,皆當釋爲“郊閒”。
①而與蒿里墓地之所、地名專字並無關涉。
據《周禮·司徒》、《遂人》、《載師》、《縣師》諸官職文,百里曰郊,爲六鄉,六卿分掌;二百里曰甸,爲六遂,遂人(中大夫)掌之。
六鄉田制如六遂,六遂軍法如六鄉。
三百里曰稍,四百里曰縣,五百里曰都,稍、縣、都有公卿大夫王子弟采邑,所謂“都鄙”。
餘地仍爲公邑,縣師掌之。
今試讀“郊閒”爲“郊縣”,係城邑及其所轄鄉遂稍縣之泛稱。
“郊縣之無匹”猶云都邑諸地無有與我相匹敵者。
包山簡兩例則分別總領下104—114、116-119兩節。
103“以貸郊縣以糴種”,統下鄝、、羕陵、株昜等地官長爲該地貣越異之黃金若干以糴種數條。
115“爲郊縣貣越異之金一百益二益四兩”,統下鄝、、陵、株昜等地官長爲該地貸越異之金若干數條。
又《楚系官璽例舉》②有:左下一字从竹、晶(三),當即篸(簪)字省形。
左上一字不識,字與郭店簡《語叢四》【15】字字形相同,彼云:“凡敓(說)之道,級(急)者爲首。
既得其級(急),言必又(有)及,及【5】之而弗亞,必(盡)其古(故)。
(盡)之而(疑),必鋊【15】之。
鋊之而不可,必(文)以訛,毋令智(知)我。
【6】”③疑“鋊”當讀爲《出師表》“引喻失義”之“引喻”。
此印疑釋“郊閒引篸”,讀爲“郊縣引篸”。
又及,官印中“”字往往可讀爲縣。
如《璽彙》0183:“愧大夫鉨”④,第三字疑讀隈。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杜注:“隈,隱蔽之處”。
據《左傳》上下文義,“析隈”在析城之外,杜說近之。
縣隈與析隈文例相似,蓋指地縣鄙之大夫。
又《璽彙》3215、5559:亦當讀爲“外縣”、“縣令虛鉨”。
①詳李學勤《楚簡所見黃金貨幣及其計量》,《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第279頁。
②牛濟普《楚系官璽例舉》,《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③簡序據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2卷第5期,2002年。
④從李家浩先生釋,詳《楚國官印考釋(四篇)》,《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釋《皇門》字清華簡《皇門》有字凡三見,分別爲:亡不達,獻言【三】才王所。
【四】以助余一人憂,毋【十二】惟爾身之,皆卹爾邦。
【十三】卑女(造)舟①,輔余于險,余于淒(濟),毋作祖考羞哉。
【十三】案字盖从㐭,賏聲。
賏聲、聲(《說文》所謂“熒省聲”)往往義近可通。
如《說文》言部之譻、謍;缶部之罌、罃;《莊子·則陽》“魏瑩”,《戰國策·魏策》作“魏嬰”。
且從賏之嬰、纓;從之營、縈皆有環繞義。
今試讀爲營。
《說文》“營,市居也”,段注據《類篇》、《韻會》改作“帀居”,盖是。
帀居謂環繞而居②。
達訓爲具,《召誥》“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孔傳謂達“言周遍”。
首句意謂使善人皆環居備具于王所,而得獻言。
營引申爲經營、營治,《左傳》“營菟裘”、“營成周”等皆是。
“毋惟爾身之營”,猶曰“毋惟營爾身”,句謂毋經營爾身,當恤憂爾邦。
營又訓經護,見《墨子·天志中》“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
”孫詒讓《閒詁》據鍾會《老子注》“經護爲營”③釋之。
“輔余于險,余于濟”謂輔助余于險阻,經護余于濟渡。
下从㐭不从宮,㐭,《說文》以爲象屋形,或與“帀居”有關。
參考文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馬衡:《漢石經集存》,台灣藝文印書館,1976年。
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
《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
張雙棣:《淮南子用韻考》,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學勤《楚簡所見黃金貨幣及其計量》,《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牛濟普:《楚系官璽例舉》,《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2卷第5期,2002年。
李家浩:《楚國官印考釋(四篇)》,《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国①字從整理者釋。
謹案,此字右旁與清華簡《金縢》“是年(仁)若丂(巧)能多才多藝”之“丂”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