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学院新局面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学院新局面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学院新局面—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一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工作报告胡来林(2011年1月19日)各位老师、同志们:我代表学院行政班子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2010年,在全院师生员工努力拚搏下,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院在全校教师教育中的龙头地位初步显现。

现将各项工作汇报如下:(一)“十二五”规划(草案)顺利制定,发展目标切实可行2010年,学院班子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组织对兄弟学校的相关学院进行调研,各系也从“十二五”前期规划制定开始,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调研。

通过回顾我院“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状况,分析各专业目前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反复论证,凝聚智慧,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温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教师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在规划制定中,学院的理念是:追求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追求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追求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使学院成为浙南地区乃至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

规划中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同时明确指出了影响我院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对“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规划与分解,使整个规划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二)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科研取得较大进展学院积极实施“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优化师资队伍。

2010年,引进博士1人,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4人,选派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使我院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61.3%;选派2名教师进行挂职锻炼,1名教师赴新疆援教。

2010年在学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学院将原来比较分散的学科研究方向,聚焦到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学前教育研究和学习与发展等四个主要学科发展方向上,为今后人才引进、基层学术组织构建、大项目申报、大团队构建等,特别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硕士学位点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1项,成功实现了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省部级课题立项9项,厅局级项目31项,厅局级奖项8项,均位于全校文科之首;编著5部,到校课题经费达105.18万元;发表一级(含)以上刊物论文14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篇。

大幅度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0.25项国家课题和32万经费的科研指标任务。

2010年,为整体提高学院科研实力,扩大学院对外交流和学术影响力,学院承办了2场罗山讲坛、1场学术沙龙、11场学术讲座,其中国外专家交流1场,举办了与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校际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1场,举办了校第21届教育科研学术年会。

本年度,共派出4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有3位教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文章或做主题发言。

(三)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倡导“质量工程全员培训”理念。

通过开展网络教学与教务平台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召开教学质量申报工作研讨会,出台《专业建设经费项目化管理的暂行办法》和《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组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等,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动了全院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还是学科竞赛数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10年,学院利用教学维持费、重点专业建设经费、新专业建设经费和“十二五”前期重点建设项目经费等,共投入经费24万多元,完成108项院级教改项目立项,用于培育高级别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2010年,学院共获得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1项、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课程群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项和校级教材建设1项。

已有的教育技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教育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小学教育校级重点扶植建设专业等发展态势良好。

2010年度,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和学院教学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学评教成绩显著上升。

特别是2010年度第二学期,我院教师学评教成绩平均得分为92.8分,位居全校第一。

教师语言艺术、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书写艺术四门公共课教师平均分分列全校公共课1-4位,对公共课教师的综合满意度的优秀率达100%。

2010年,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年度新增实验设备经费420多万,实验设备总值达1400余万元。

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本年度我院学科竞赛成绩与以往相比取得较大提升。

在第四届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获得3项三等奖;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第五届“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等。

(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建工作富有特色对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五个好”标准和党支部建设创新工程的具体要求,一年来,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共建载体,使同专业的师生党支部在育人成才、服务地方等工作中齐头并进,创建了师生支部对接工程,形成党支部的“一部一品”特色,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全体党员立足岗位、结合实际,做出了庄严的“创先争优”承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0年,吕小君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章志图、陈秀雅被评为第二届在温高校优秀辅导员。

林炎琴老师荣获了第六届全国宋庆龄奖和校优秀党员。

孙芙蓉、张新立荣获校优秀教师。

林可松老师荣获温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

郑薏苡、盛建森老师被评为校极优秀班主任。

学前教育系教工支部获得校级创新支部,学院工会工作取得新成绩,被评为优秀工会。

(五)培育学院文化品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文化品牌的培育工作,将文化品牌培育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密切联系起来,取得了显著效果。

知心姐姐、“艺术之春”艺术节、师范技能等品牌的影响力和作用性大大提升,其中艺术之春在2010年被评为十大校园文化品牌重点项目。

我院学生在校级以上学生活动比赛获得多样奖项和多种荣誉称号,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荣誉2项;市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荣誉3项;校级一等奖2项,荣誉7项。

在学生科研方面,也取得全校第四名的好成绩,其中省级课题立项2项,本科生校级课题立项29项,研究生校级课题立项2项,创业教育科研课题立项4项,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奖2项,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

在本学期的优良学风班和学习标兵评选中,全校9个优良学风班中我院占了3个,全校15名学习标兵中我院有3名,比例名列全校第一。

在招生就业工作中,通过印发学院介绍手册、明信片等工作加强宣传,圆满完成招生工作,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8%。

(六)落实合作协议,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落实我校与温州市教育局签署的《服务基础教育合作协议》,学院召开了大型的服务地方工作推进会,打造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品牌,会上聘请市文化局局长吴东、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宏等5位同志为我院服务地方工作高级顾问,并与青田县教育局、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九家单位现场签署合作协议。

由我院承担开展的2010年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共立项60项,按时出版《现代教育》杂志4期,共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4篇。

教师继续教育为中小学、幼儿园共培训教师10936人次,校长268人、园长293人,教研员40人,共计11497人。

为打破地域局限,提高培训效果,2010年启动了继续教育远程教学计划,制定了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方案,并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针对华侨子女、唇腭裂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学院有的放矢地设计了多项服务项目。

2010年7月,以小学教育专业师生为主力的“牵手母语,情暖侨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赴温州侨乡枫岭乡,帮助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了解家乡温州的乡土文化,增强年轻一代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家乡认同感;成立了以心理系师生为主力的“温州微笑联盟唇腭裂儿童温州大学心理辅导站”,并承办了“微笑联盟”第二期心理辅导夏令营,为唇腭裂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另外,学院传统项目“知心姐姐”为温州市各中小学学生提供心理咨询100余人次,学生党员志愿者为温州20个贫困家庭提供无偿的“爱心家教”,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七)承担全校性的学科与基地建设项目,成效显著学院牵头的涉及全校多个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校级A类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已形成了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人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与理科课程教学论、教育技术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2010年度,在完成年度指标的同时,基本完成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010年度,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成立了“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协调小组”、“温州大学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合作承办了“浙江省数学教育研究会”、“温州大学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研讨会”等,有5人次参加了国际和国内教师教育相关会议;编制了两期教师教育基地简报;开发了教师教育基地网站;评选了教师教育基地4门精品课程、教师教育专项教改15项;完成了2010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立了中小学教材库和中小学各学科参考资源;完成微格实验室设计、普通话网络测试实验室建设、教育心理实验室建设,配备了14套教育实习移动指导平台;对近1000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过关考核和师范技能竞赛培训;完成了3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实习基地挂牌工作;完成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立项15项;第二期教师教育特色班“溯初班”顺利开班等。

刚刚过去的2010年,既令人倍感压力,更是令人倍感鼓舞的一年,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

这此成绩的取得,关键是各位教职工积极转变观念、努力转型、及时抓住机遇,奋力拚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学院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二、2011年工作的几点思考2010年取得的成绩,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迅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得我们更有机会和实力去争取2011年的新成绩。

但同时,我们不仅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面临新的问题、新的压力。

在这个承前启后、展望未来的时刻,学院对如何突破发展面临的瓶颈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思考:(一)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强化全体教师的团队意识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定位的转型,即要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教学研究型是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