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

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 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指在 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把它们区分为 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 的、本质特征抽出来,并舍其个别的、非本质 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指在头脑中把抽取出 来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 出来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的方法: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 记;②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有机结合;③整体 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 (3)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 经验在保持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有: (1)简略化和概括化 (2)完整化和合理化 (3)夸张和突出
一般而言,5-7岁儿童的平均稳定注意时间 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10-12岁的儿 童是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在良好的 教学条件下,中学生的注意已能轻松而稳定地 保持40分钟左右。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 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 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只 有其中一种是不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 密切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先前事物和活动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的神经类型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经验 (2)言语提示 (3)定势
(四)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 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 发生变化时,个体的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的知觉特性。
2.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四、观察
检测自己的注意力
下面表格中所列的数字为10至59,如果能在 15秒内找到3个连续的数字(如12、13、14或 37、38、39等),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属上等; 如果能在30秒内找到,说明你的注意力水平属 中等;如果需要30秒以上才能找到,说明注意 力集中性属下等。
检测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二)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设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4.加强意志锻炼 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三)形成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1.提高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对活动产 生直接兴趣
2.提高活动的熟练程度,丰富相关的知识经 验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和功能
(一)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 地朝向特定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倾注 或保持在所指向的对象上,同时离开一切无关 的事物或活动。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 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活动而存在的一种 心理状态或心理特性(注意看、注意姿势)。
第四节 思维和想象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 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 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 于某些媒介物和头脑加工进行反映。概括性是 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 事物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来反映事物。
(二)思维的种类
(3)联想的种类 人的回忆多是借助于联想实现的,联想是指 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①接近联想 是指由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引起的联想。 ②类似联想是指由性质或形式上相同或类似的 事物所引起的联想。③对比联想是指由性质或 形式上彼此相反或矛盾的事物上引起的联想。 ④关系联想是指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引起 的联想。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表现在注意对 信息的选择上。
2.维持功能:注意的维持功能表现在注意在 时间上的持续。
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表现在注意可以提高活动效率上。
二、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
注意的种类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对比差别的显著程度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3)个体的知识经验
1.注意的广度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 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实验证明在1/10秒时 间内成人一般年注意黑色圆点8~9个、彼此不 联系的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 彼此不联系的汉字3~4个。
2.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和个体知识经 验影响着注意的广度。
知觉对象的特点对注意广度的影响
(二)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二、记忆过程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 为反复感知的过程。
2.识记的种类和特点 (1)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如何 努力的识记)和有意识记 (有预定目的、采用一 定方法,必要时需要努力的识记)
(2)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 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和意义识记(根 据识记材料的内部联系通过理解进行的识记)
1.根据思维过程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 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 和抽象思维(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 维)
2.根据思维过程指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发 散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和集中思维(根据 已有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唯一正确 答案的思维)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将记 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有无意识可将记忆分为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3.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 脑中的反映。记忆表象记忆直观性和概括性, 就其直观性来看与知觉相似,就其概括性来看 与思维相似。
(3)遗忘的进程
(4)影响遗忘的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除了时间之外,还有识记 材料的意义和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 料的系列位置和学习程度等。
(三)再认和回忆
1.再认 (1)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我们 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2)影响再认的因素 影响再认的因素有识记和保持的程度、当前 出现的事物和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和主体 的身心状态。
(以上为质变,以下为量变) (4)记忆内容增多,即记忆回涨现象 (5)记忆内容减少乃至消失,即发生遗忘
2.遗忘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 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回忆。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 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一时不能 再认或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能够 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不经过重新学习,永远 不能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二)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自然特性的反映:①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②时 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③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 动的速度的反映。
2.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社会 特性的反映:①对他人的知觉是指通过一个人的 外表和言行认识他的心理特点和品行的知觉; ②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③自 我知觉是指通过对自己的言行的观察来认识自 己的知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肤 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三)感觉的意义(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整体反映,是过去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整 合和理解的过程。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个体在一定事物或某项 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 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广义 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 间。人的注意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固定不变的, 而是经常在间歇性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变 化的规律就是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的起伏现象
2. 注意的分散或分心 与稳定的注意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或分 心,即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 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由于教学上的原因造成的注意力涣散主要表现 在厌烦、情绪急剧波动、反抗或淡漠、寻求注 意和承认。 3.注意对象本身的特点和主体状态影响着注 意的广度
(2)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识记后的痕迹没有予 以强化(缺乏复习)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 后消失的结果。永久性遗忘即是如此。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个体在识记(学习)和 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使记忆痕迹受 到了抑制的结果。一旦排除了抑制,记忆就能 恢复。暂时性遗忘即是如此。前摄抑制是先学 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 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 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个体将知觉对象中的孤 立的各个部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知觉特 性。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经验 (2)对象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3)刺激物的组织特性(接近性、封闭性、 相似性和连续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 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 并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知觉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