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案摘要:本文分析了不良资产处置的特点,从考核激励方面剖析了资产管理公司体制及其内部管理上的弊端,结合美国的经验,对即将实施的目标责任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方案。
关键词:不良资产目标责任制分成英语题目与摘要OnApplicationofTargetResponsibilitySysteminDisposalofNPLsinAMCs Abstract:Becauseofinformationasymmetryanduncertaintyproblemindi sposalofNPLsinAMCs,theincentivestructureforandintheAMCsappearst obeinefficient.Weputforwardaframeworkofapplyingtargetresponsibi litysysteminthedisposalofNPLsinAMCs,whichisfocusedonshare-cropp ing.Keywords:Non-performingLoadsTargetResponsibilitySystemShare-cro pping 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效率将关系到金融改革进程和国家的财政损失,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实践的进展与改革的形势需要研究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方案。
一、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与绩效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十分严重,截止2003年9月末,四大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1.38%,总额两万多亿,占GDP的约两成。
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既是银行自身经营上的需要,也是金融业改革与开放的需要。
1999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下决心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实际共剥离13939亿元。
扣除为了债转股而剥离的部分正常贷款及表外利息,实际剥离的不良贷款额为10760亿元(唐双宁,2002),相当于四家银行98年或99年贷款总额约16%,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
此次剥离的总体效果相当于将不能生息且需要支付对应存款利息的银行不良贷款置换成由政府隐含担保的收息债券,大大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
截止2003年6月30日,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618.41亿元(不含政策性债转股),回收现金792.29亿元,现金回收率为21.90%。
资产管理公司收回的现金主要用于支付融资利息(包括对各商业银行负债及央行再贷款利息),其中有500多亿元现金已经支付给对应的银行,增强了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
但是,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果,社会上也有批评意见,主要是认为回收率低,成本高,进度慢等。
由于不良资产的质量状况不同,市场环境与体制环境也不同,因此,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结果并不能简单类比。
但随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不断深入,促进了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资本市场的发育。
监管部门及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特点也更为了解,各方都在探讨更加成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体制。
根据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上报国务院的有关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的方案,拟将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中引入目标责任制,主要是明确各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资产的最终回收额与现金回收率,并且规定这个目标要与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工资、奖励紧密挂钩,以体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进一步鼓励资产管理公司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
具体方案还没有公布,各资产管理公司还要根据新政策制定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案。
订什么目标,怎么体现责任制即成本控制与激励办法,以下是作者一些设想,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以及国家进一步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特点(一)不对称信息严重由于不良资产的形成历史较长,债务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资产状况(包括抵押资产)的变化大,因此,许多原有贷款信息都已过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包括虚假的财务报告,甚至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停产,没有报表)。
加之,不良资产涉及户数众多,一些动态情况只有经办的人员才熟悉。
这样,债务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资产管理公司的基层项目经理与管理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别加大了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
Holmstrom(1979)指出在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道德风险会使最优的的帕累托风险分配机制并非最佳,反之,次优的共担风险的机制更具有激励效果。
这就是说,如果假定企业是风险中性的,而职工是风险回避的,那理应职工拿固定工资,而企业承担收益波动的风险。
但是,当存在不对称信息时,风险共担的原则更适合。
这种风险共担的机制,作者设想的是分成制。
关于分成制张五常(1969)证明在竞争的条件下,分成制是对正统工资制的完美替代,他的逻辑是,在竞争的压力下,契约可以规定一些约束条件,例如,人均占有土地量,这些可调整的约束会使单位产量仍然达到理论上的最优,而不会象理论预测的那样因分成制下的卸责(shirking)而偏离最优。
因此,如果在资产管理公司推行与分成制为特色的激励方案,还需要解决内外部的竞争问题,防止人均占有资产过多。
(二)资产及环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不确定性环境方面主要是地区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与法律执行力度等方面差异。
同样一笔资产,在沿海可能会实现较高水平的价值,但在内地则缺乏投资者,地方政府与原企业又无力偿还。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决定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关键。
其次,信用环境与意识及司法执行力度在各地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片面强调保护企业与职工利益,忽视债权人利益,法律执行难,甚至恶意逃废债。
地区差异、资产质量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给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起点的不一致,使得终点也失去可比性,这给科学的绩效考核、成本控制带来很大障碍,在管理中,往往只有几个有限的维度得到真正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例如时间、进度、程序等,而另一些指标如反映市场效益的回收率与成本率等则难以控制和改善。
(三)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速度与效益之间有替代关系,很难统筹考虑在不良资产处置中,速度与效益在一定范围内有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一方面,市场机会是随时间分布的,并不完全可控,这与企业生产不一样;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的处置往往需要复杂的谈判与契约构建,在人员与成本开支不变的情况下,花在单个项目的时间与精力越多,则取得较高回收率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不良资产是一次性整体剥离,而考核只是按年度进行,因此,速度与效益之间的矛盾还因整体效果与局部效果,累计效果与当年效果之间的替代而更难以控制,目前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对内的一些做法在处理速度与效益之间替代关系上基本上是低效的或无效的,见下文分析。
三、总结目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的一些弊端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些做法确实有其无效率的一面,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不良资产处置的特点本身,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国家对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体制。
从体制上说,目前实行的是预算式管理方式,即人员工资与奖金等实行的是与行政机关相类似,收支两条线。
尽管资产管理公司在内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扩大奖金分配的浮动,但是这些内部突破的空间毕竟有限。
其次,从不良资产处置自身来说,它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相差很大,不对称信息与不确定性很强,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统一规范管理,对刚刚脱胎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上种困难使得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国家并没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只是套用了对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资产管理公司则在内部套用银行的模式。
上述原因导致以下问题:第一、收支两条线的预算式管理方式不利于节约成本,也不利建立良好的激励结构。
由于处置不良资产没有经验,而且不良资产定价难,剥离的时间紧;同时处置手段复杂,涉及的评估费用与法律诉讼费用难以事先控制,因此,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财政部并没有给资产管理公司下达任何回收目标以及成本目标,只是套用对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实行预算式管理方式,收支两条线。
这种方式不符合企业在市场上运行的规律,既没有形成节约成本的压力,也没有产生追求回收最大化的动力。
一方面,迫于人员经费被直接控制,资产管理公司在人员使用上没有灵活性,在不良资产存量较高的早期及存量较多的沿海办事处,都出现人手相对不足的局面,人均资产占有过多,处置工作得不到精耕细作,进度与效益都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评估与诉讼等专业费用没有指标限制,因此,专业性费用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第二、按账面回收率指标考核与奖励有很大弊端。
由于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是政策性的,因此,当时并没有按市场交易的方式确定价格,而只是按账面值等价剥离。
财政部为了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果,当时按照一套规则确定了每笔资产的折现值,主要依据贷款的历史、类型及形态等因素确定,平均折现率约为30%,并且规定,回收率超过折现值与低于折现值的分别给予不同比率的奖励,按单个项目处置效果计算。
确定折现率的本意是从资产的“成本”方面促进资产管理公司争取更高的回收率,但实践产生两种不利影响。
第一、统一的折现率往往使人误解为凡是处置结果超过目标回收率的就是好的,凡是低于目标回收率就是不好的,这种一刀切的倾向导致资产质量好的项目未能精益求精,资产质量较差的未能及时处置。
第二,这种按账面值确定的回收率比较粗,没有准确反映的质量差异,从而不能有效地衡量处置的相对难度与效果。
第三、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及内部以(当年)收现额论英雄的做法不是一种反映市场约束与效率的指标。
目前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以收现额为年度任务指标,充其量只是一个进度指标,它并没有考虑资产消耗,也没有考虑资本持有期间的机会成本。
资产消耗是指处置回收率,即处置多少资产才达到完成任务的现金量,以及已处置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资本持有成本是剩余未处置资产占用资金成本及其价值贬损。
以当年收现额为考核指标,既没有考虑已处置资产的真实“成本”(即其市场价值),也没有统筹考虑剩余未处置资产的持有成本。
第四、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目前,财政部每年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奖金总额按当年收现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约为1-1.2%,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因资产质量不同略有差异,并且规定单个项目的回收率超过折现值的按较高比例,反之较低。
应该说这些规定本意都是促进不良资产处置的“尽快”和“尽高”(即回收率最大化)。
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没有分清年度效果与累计的效果,例如,假定资产总量不变,如果优先处置质量较好的资产,那么早期年度回收率会更高,但累计效果并不可能改善,甚至恶化,因为最优处置次序应该是按资产贬损(或升值)的顺序,而不是人为地按资产质量高低,但早期回收率高则得到更高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