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夏,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
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
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
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
病原特征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
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
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
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
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
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
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阶段特征
小麦白粉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只能在寄生的活组织上生长发育,是一种表面寄生菌。
小麦白粉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
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如果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以后在菌丝丛中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
小麦收获后,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到自生麦苗上,侵染自生麦苗,以菌丝状态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
如果夏季干燥,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秋播前后,大气湿度较高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为害秋苗。
病菌以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片上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侵源的来源。
小麦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几次重复再侵染,就可能引起病害流行。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