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上的常发病害,近年来,小麦生长后期发生较重,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造成千粒重下降,品质降低。
黄氏生物通过前期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开展,小麦白粉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部份田块发生依然较重,而且发展快。
各地要认真抓好小麦白粉病的调查工作,积极开展防治,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
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田间湿度大,5月上旬阴
雨连绵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
目前许多生产品种都不抗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
应加强前期防治,对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要及时喷药防治,初春要全面检查,继续防治,争取在3月气温全面回升前消灭菌源,控制病害继续扩散。
药剂防治首选为特效药粉锈灵,15%粉锈灵
750-900g/hm2或25%粉锈灵525g/hm2对水750-1125kg喷雾或对水75.0-112.5kg低量喷雾,效果很好,施用粉锈灵以孕穗至破口期施药较好,施1次即可。
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田增加施药次数,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