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文题目: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提纲摘要引言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一)家庭教育因素1、家长观念的引导2、家长榜样的示范3、家庭环境的塑造(二)幼儿园因素(三)社会因素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一)家长的策略。

1、家长正确的观念导向。

2、家庭环境的布置是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磁场。

3、注重榜样作用。

4、注重实践训练。

(二)幼儿园的策略。

1、重视幼儿园常规教育2、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3、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4、让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环境的创设5、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6、建立健全幼儿家长委员会组织和相关制度,(三)社会方面的策略。

1、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有效地运用社区活动,与幼儿良好互动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第二师教学研室和师资培训中心刘文霞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幼儿的教育效果,并保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策略引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贯穿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以至于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习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

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儿的学习与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存在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上挑食,光吃肉类不吃蔬菜,不能独立就餐,吃饭时间过长,边玩边吃等;卫生方面不能坚持做到早晚按时刷牙,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按时睡觉,早上不能早起,不愿意锻炼身体等,活动中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严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不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活动;文明礼貌方面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不能尊老爱幼,不注意公共安全,不爱护公共财物等,这些都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去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现今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好时机。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地反复进行着行为练习,积累、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习惯。

这时,教师和家长如果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慢慢引导幼儿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和人格,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儿童。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

该时期如果能够给孩子提供适当合理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会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快的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对于幼儿而言,幼儿期是其人生过程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幼儿期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坏习惯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将很难改变,会使幼儿终身受害。

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分清对与错,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一)家庭教育因素1、家长观念的引导关于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我在二师五所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课题初期做了一份家长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25%的家长对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比较模糊,有95%的家长认为幼儿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涉及到家庭教育时,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太清楚,更或者是无法能正真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带给孩子的影响,家长们更多的是对如何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困惑,反而对幼儿园的教育寄语了更大的希望,却忽视了家长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2、家长榜样的示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此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很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

这样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塑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家长有责任和义务上好这第一堂良好行为习惯的课程。

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懂得在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和爱护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是一个温暖的能够给予安全感的地方,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会谦让、分享,辨别对与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的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独立。

(二)幼儿园因素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个环节,在幼儿园尤为重要。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的养成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民办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的迎合家长的喜爱、需要和期望,在各个方面毫无节制的迁就幼儿,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更不要说引导家长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因此,作为幼儿园,肩负着双重的教育重任,不但要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更要引领家长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包办代替、溺爱纵容等意识,让家长放手,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发挥,自我锻炼,并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的养成教育。

(三)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在行为习惯养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网络,从而使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的职责,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但是,事实上,很多政府的教育机构、社区等,对幼儿园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学校,如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很多高校,他们认为这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场所,但是却忽略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的影响。

因此,政府教育机构、社区机构等应该从观念上得到转变,不但要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还要不断向广大家长宣传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适时适度的对幼儿园的教育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家长的策略。

1、家长正确的观念导向。

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撑点,避免过于溺爱和包容,杜绝幼儿自我为中心,霸道的言语和行为的反复出现,注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孩子还小,很多道理不懂。

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诸如第一次洗手,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收拾玩具,第一次打扫卫生等,这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开端,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这个“一”开展教育,而不是用“你太小了,妈妈来……”“谁让你弄得到处都是水的……”等斥责性语言或行为阻止孩子的第一次尝试,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后患。

2、家庭环境的布置是孩子生活习惯形成的磁场。

人置身于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很难作出不讲卫生的举动来。

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同样,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秩序感,反之会养成散漫习惯。

合理创设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如果家庭环境杂乱无序,经常杯盘狼藉、垃圾满地,幼儿也会认为脏、乱、差很正常,逐步会养成随便丢弃玩具、图书以及作息无规律等不良习惯。

强调家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华气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洁有序。

3、注重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就是来自于家长。

家长榜样作用有时是无意识地影响孩子的:如家长对自己的物品不随意堆放,坚持洗手、刷牙、勤换洗自己的衣物,乐于读书学习、看电视有节制,对待家人和气、关心等,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方式产生认同感觉,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予幼儿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为更好地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家长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如说脏话、做事情不专心、迷恋游戏、电视等,为此,父母之间要相互提醒,共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家长重新陪伴孩子“再次成长”。

4、注重实践训练。

很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

因此,家长要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训练。

例如,要养成幼儿每天看书的习惯,家长就要坚持每天和幼儿一起看,看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自己挑选喜爱的图书,然后家长一边讲幼儿一边翻书,适当提问,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这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

因此,家长切不可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便可万事大吉,不可指望幼儿园能把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包揽起来,家长应该负起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只要家园密切的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幼儿园的策略。

1、重视幼儿园常规教育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进行系列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分年龄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制定幼儿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事情和可以独立完成的目标,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不同年龄幼儿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2、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是让幼儿去养成好的习惯,而是家长和教师在定规范,强迫幼儿去做,去执行,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儿是受教育的主体,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我才可以多交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