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
长沙县一中
杨柳
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
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1.
自由读
2.
点学生读(正音、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
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
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真是双重的痛苦啊!(对比的手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悲戚低沉的。

4.再读
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语速,用低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语速、语调、重音指导)
三、
课文赏析
师:初读此词,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词,那么文中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别前、别时、别后)
师: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别前——“寒蝉……骤雨初歇”;别时——“都门……无语凝噎”;别后——“念去去……更与何人说?”)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表面看,都是别前的自然环境描写,但细心留意就会发现,一景一物,一声一响都有其特点。

“寒蝉”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本身有萧索感,加之其他的鸣虫在此时已销声匿迹,故秋蝉的鸣叫就显得格外响亮而孤寂,尤其是在傍晚时分,更易让人有落寞、凄切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重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词人笔下的自然环境紧紧扣住了离别之情,可谓一景一物、一声一响总关情。

这便是——借景抒情。

2、
找借景抒情的词句:(提问:借哪些景,抒什么情?用自己的话描绘这样的场景。

分两组讨论)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总结: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
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关于月:(思乡、残月——不圆满)
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异地他乡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3、
回到离别:
别时:(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以事抒情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
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销魂”的程度。

(以事抒情)(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境抒情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苏轼写给亡妻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此情此景下,的确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离别时的不舍正是在通过情境表达出来的。

(以境写情)
4、
词的下阙主要写离别后的思念之苦及无法排遣的伤感之情。

词人采用层层渲染,步步深入的手法来写这种难以排遣的忧愁。

先与古人作对比,“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我比自古多情人更伤,因为是在冷落清秋节,又想借酒消愁,然而,酒醒梦回,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而后,又想借时间的流逝来淡化这种离愁,可也不抵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最后,即便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却也无人诉说。

(层层渲染)
5、带着情感,再读课文,听录音,跟录音读。

四、拓展延伸
古诗词表达离别情感的作品很多,但在情调上却有很大差异,
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别,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之别……请你从读过的诗词中找出一些来,略加分类后摘抄下来,并就其中一首写一篇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感伤
别时:无绪、泪眼、无语凝噎——不舍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思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