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煤矿顶板管理工作规定》为认真吸取近期全国、全省煤矿顶板事故教训,切实消除顶板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顶板事故发生,根据《鲁南煤监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顶板安全管理的意见》(鲁煤监南局发【2013】18号)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管理工作的通知》(枣煤字【2011】19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经矿研究决定,制定以下顶板管理工作规定.(一)一般规定(一)采掘工区要针对本单位生产实际,制定具体的顶板管理工作目标,把降低顶板事故、减少事故总量作为目标的主要内容分解落实到各生产班组。
(二)采掘工区每年要制订年度顶板管理工作计划。
安全矿长定期组织召开顶板管理工作会议,检查顶板管理计划和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顶板管理工作的措施、办法。
(三)采掘工区要明确顶板管理工作分管负责人,矿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四)采掘工区要根据编制的采掘工种的操作规程。
修订和完善支护、打眼、爆破等重要工种的操作规程。
各工种必须掌握、熟悉本工种操作规程,做到应知应会。
(五)技术科要搞好顶板分类工作,了解和掌握直接顶跨落、老顶跨落、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来压步距等基本参数;同时加强矿压观测工作,掌握矿井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岩物理力学参数和矿压显现规律,为矿井支护设计选型提供依据,并做好矿井地质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为顶板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六)技术科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作业规程》,根据所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和矿压显现情况,制定采掘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确定相应的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七)技术科要开展采掘工作面地质预报,防止由于地质构造引起的顶板事故。
有强烈周期来压或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要积极开展顶板来压和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工作,采取防治措施。
(八)安全科要建立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统计分析表和顶板事故(包括非伤亡事故)档案。
对发生的顶板事故,必须严格实行事故分析制度,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指导顶板管理工作。
(九)合理布置巷道。
开拓、准备巷道应选择在层位稳定的岩层中,巷道断面设计合理。
(十)采掘工作面必须编制符合本工作面实际情况的《作业规程》。
《作业规程》编制前要有准确的地质资料。
《作业规程》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组织矿副总、技术、通防、安全、机电、防冲、调度及采掘技术人员参加审核。
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并向作业人员贯彻后实施。
经审批、贯彻、实施的《作业规程》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每月进行一次复审,并有复审意见。
(十一)采掘工作面直接顶为复合顶板、软岩或过断层、过老巷、煤柱等构造区域时;采煤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回柱放顶、工作面初采和收尾、工作面前端空顶处理、强制放顶;必须制定顶板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由矿技术科组织审核,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并向作业人员贯彻后实施。
(十二)采掘工作面爆破炮眼的布置(炮眼的排列、角度、深度)要合理,确保不崩倒支柱、不破坏顶板、不造成冒顶或片帮。
装药量的多少,以顶板震动小、悬顶面积小、顶板易控制为原则。
爆破过程中出现顶板来压、崩倒支架等情况时,要停止爆破,进行处理。
爆破后必须巡视爆破地点,检查顶板支架情况,认真进行敲帮问顶。
(十三)采掘工作面实行现场交接班制度。
班组、工种对口交接,必须把现场存在的顶板隐患和问题交接清楚,并做好交接记录。
(十四)安全科要充分发挥安全员的作用,配足采掘专职安全员。
安全员要由有两年以上井下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并持证的老工人担任,负责检查顶板管理有关规定和措施执行情况。
安全员有权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十五)技术科必须制定井巷维修制度,巷道一般失修率不得超过7%,严重失修率不得超过3%。
掘进或巷道维修在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的地点施工,以及处理采掘工作面冒顶区,应编制专门的施工安全措施。
(十六)技术科要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班评估验收制度,每班由专人对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3]1号文)和采掘作业规程,对工程质量、工作质量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要立即整改。
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维修工程的支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考核。
(十七)采掘工区必须严格执行液压支架检修制度,特别是单体液压支柱的定期升井检修和压力试验管理制度。
必须坚持检修标准,保证支柱具有符合要求的工作特性,不合格的支柱不准入井使用。
(十八)采掘工区要做好大面积冒顶事故的防范工作。
开采坚硬顶板的煤层,采后顶板不垮落、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措施强制放顶。
开采复合顶板煤层,要保证支柱(架)有足够的初撑力,防止离层。
要增强支架稳定性,防止发生冒顶。
采用锚杆、锚索、锚喷支护的巷道,要加强支护质量的检查,加强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的观测工作,防止因锚杆、锚索支护质量问题引发巷道冒落。
(十九)采掘工区要推广应用顶板支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锚杆、锚索、锚网、锚喷等支护技术。
组织对冲击地压、“三软”煤层、复合顶板、极破碎顶板等支护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
(二十)加强全员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科应制定各级干部、工人顶板管理应知应会标准,认真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工作要讲求实效,严格考核,保证质量。
增强员工防范顶板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二十一)经考试合格的从事采煤、掘进的新工人,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工人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十二)各采掘工区从事采掘工作的干部、职工要加强顶板管理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冒顶前的预兆和初次放顶的的基本知识。
(二十三)采掘工区要根据制定的年度顶板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
编制顶板事故应急预案,应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备案。
(二十四)技术科、机电科,各采掘工区要积极推进、支持煤矿企业支护改革,推广应用顶板管理的先进技术,督促检查顶板管理措施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情况。
二、掘进工作面(一)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方式、最大空顶距、循环进度、爆破参数。
要按《作业规程》规定对掘进工作面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其临时支护的长度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在松软的煤、岩层或者坡积层(冲积层)及地质破碎带中掘进巷道时,必须采取前探支护措施。
爆破前必须加固靠近工作面10米范围内的支护。
爆破中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及时修复,修复之后方可进行正常作业。
修复支架时必须检查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二)掘进工作面开门处要避开原来巷道冒顶的范围和断层构造带;严格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严禁空顶作业。
遇断层等地质构造带和其它特殊地带都要制定严密的技术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靠近掘进工作面10m 内临时加强支护措施要安全可靠。
(三)在掘进工作面开口位置10m范围内、断层破碎带附近10m范围内、巷道交叉点附近10m范围内、冒顶处附近10m范围内、要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防止冒顶。
巷道三岔门、四岔门支护是事故易发区,要尽量避免出现三岔门、四岔门。
否则,三岔门、四岔门应选在顶板完好的地点,三岔门、四岔门支护必须有专门的技术安全措施,并经煤矿总工程师批准。
(四)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及掘进《作业规程》的规定进行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掘进施工中,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在开工前、钻眼前、爆破后、支护前都要进行敲帮问顶工作,及时处理危岩活石,无法挑下时要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五)掘进工作面控顶距离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
当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破坏带或层理裂隙发育的岩层、过冒顶区及破碎带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防止漏冒顶事故发生。
(六)贯通巷道施工时,必须按巷道贯通措施,加固和完善巷道贯通地点的支护,防止冒顶事故。
(七)架棚支护巷道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木或拉杆。
支架与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背严填实。
巷道砌碹时,碹体与顶帮之间必须用不燃物充满填实;巷道冒顶空顶部分,要用支护材料接顶,但在碹拱上部必须充填不燃物垫层,其厚度不得小于0.5m或充满填实。
(八)采用锚杆、锚索、锚喷支护的巷道,锚杆、锚索的材质、拉力和预紧力、喷层厚度和强度,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规程中明确。
(九)拱形砌碹支护、锚杆支护的巷道,掘进后,必须先设置临时支护,其临时支架的造型及安设必须符合专项施工设计要求,防止掘进与砌碹、掘进与锚杆支护之间这段距离顶、帮岩石的垮落。
(十)使用锚杆支护的巷道,要对锚杆锚固力进行监测,同时使用顶板离层仪对顶板进行观测,根据现场监测结果,修改完善锚杆支护参数。
(十一)混凝土喷浆巷道,要掌握好水灰的比例,水灰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喷浆前,要用高压风、水冲洗岩面并处理活石。
(十二)更换巷道支护时,在拆除原有支护前,要先加固临近支护。
拆除原有支护时,要有专人观察顶板的变化情况,随时保持其退路畅通。
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石和架设永久支护,必要时还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在倾斜巷道中,必须要有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
(十三)每条巷道维修工程都要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经审批、组织作业人员学习贯彻后,方可组织实施。
修复旧巷前,必须检查瓦斯。
维修独头巷道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分段整修、边掘边修。
平巷维修作业点以里、倾斜巷道维修作业点下方严禁有人,防止因巷道垮塌将维修人员封闭在巷道中或滚落岩石危及斜巷维修点下方的作业人员。
三、采煤工作面(一)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包括顶板管理说明书。
顶板管理说明书必须包括下列内容:(1)煤层和围岩柱状图及煤岩性质;(2)顶板管理方法及选择依据;(3)支护型式(包括初次放顶、老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特种支护)、支柱选型及选择依据;(4)控顶距离、面积和支护密度设计;(5)坚硬、复合顶板等条件下防止大面积来压冒顶的安全技术措施;(6)分层开采时人工假顶铺设或再生顶板形成方法,一分层挑顶要求以及冒落情况记录;(7)综采工作面设备拆装等支护安全措施;(8)特殊情况的应变安全措施。
(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顶板管理方法、控顶距、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特殊支护方式,以及初采初放和临近停采线时的顶板管理措施。
开采埋深薄煤层、近距离煤层时,要针对顶板管理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必须及时支护采煤工作面顶板。
支柱、支架牢固接顶,初撑力要符合要求,破碎、松软顶底板工作面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要严格执行预防架前冒落的措施,周期来压期间加强对煤壁的辅助支护,防止煤壁片帮和伞檐冒落。
急倾斜煤层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止底板滑落的措施并设置防倒柱的联锁装置。
放顶煤回采,倾角大于25°的工作面或冲击地压煤层,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对采煤工作面进行放顶或者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