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主导产业的选择看优化广东产业结构
从主导产业的选择看优化广东产业结构
城市
人均 GDP (元/ 人) 2000 年 2003 年
工业化阶段
可选择的主导产业
广州 34292 48372 后工业化社会
高技术产业 、高档耐用消费品 产业 (如汽车业) 、新兴产业等
深圳
39745
后工业 化 社 会 →现 高科技产业 、智能密集型和知
54545 代社会
识密集型产业
珠海 26582 37675 工业化 后 期 →后 工 信息产业 、高科技产业 、高档
NO.05 2005 南方经济 NANFANGJINGJI
数 ≥0133) 、产值比重 ≥10% 的部门称为二级主导专 业化部门 。
(三)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 , 通过乘数 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 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表示 。前者指某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 对国民 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后者指国民 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 , 某部门由此受 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当两者均大于 1 时 , 表示产业关 联度高 , 带动性明显 , 可实现区域乘数效应 。
工业化 前 期 →接 近 食品业 、煤炭业 、钢铁业 、化
8389 中期
工业等
清远 4067 6142 工业化前期
纺织业 、食品业 、建材业等
数据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 2002》P75, 《广东统计年鉴 2004》P87。
44
NO.05 2005 南方经济 NANFAOGJINGJI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712 619 918 0173 0174 0198
造纸 及 纸 制 品
业
217 216 215 1130 11备制造业
3317
3712
3616
1152
1146
电子 及 通 信 设
1133
清 远
备制造业
613
011
111
0128 0101 0104
社会的标准按人均 GDP (元/ 人)( 2000年) 相应为 2208、
4416、8832、17668、33132和 54100。对比这九市 2000年
和 2003年人均 GDP数据 , 可得出其经济发展阶段及可 选择的主导产业范围 (见表 4) ①。
表 4 广东省九市人均 GDP 及相应工业化阶段
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密 切相关 。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由主导产业变动而引 起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 , 在于正确选择区域主 导产业 , 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 并以此为核心 协调区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 既提高区域 与外区经济的互补性 , 又促进区内产业结构高级化 。 但任何区域可承担发展和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很有 限 。若主导产业过多 , 就等于没有主导 。调整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 , 实质是以高效率的优势主导产业为核 心 , 构筑起有机有序的产业结构 。
713 916 1019 0133 0138 0140
备制造业
1618
1615
1814
1193
2102
2121
惠 州
石油化工
5811 6315 6417 2162 2150 2135 119 117 115 0135 0130 0126
电子 及 通 信 设
深 圳
备制造业
5111
5718
5817
2131
表 2 广东省九市主导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区位商
城 市
主导产业
产值比值 ( %)
区位商
城
2001 2002 2003 2001 2002 2003 市
主导产业
产值比值 ( %)
区位商
2001 2002 2003 2001 2002 2003
电子 及 通 信 设
电子 及 通 信 设
广 州
备制造业
石油化工
一 、主导产业选择及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主导产业 (leadingindustry) 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提出并加以系统分析 。它指这样一些产业部门 ———“创新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资源的 可能性 , 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经济中其它部门的 扩张”, “创新”和 “扩散”是其主导产业理论的核心 。 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 目前尚未统一 , 从便于 量化的目的出发 , 并侧重于探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优化的关系 , 我们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有 关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 主要有四点 : (一)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 区位商值 在 2 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 015 以上 。区位商是反映区 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指 标 , 其计算公式为 :qij= ( eij/ei ) / ( Ej/E ) , 其中 qij 表示 i 地区 j 部门的区位商 ,eij 表示 i 地区 j 部门 产值 ,ei 表示 i 地区工业总产值 ,Ej 表示较高层次区 域 j 部门总产值 ,E 表示较高层次区域工业总产值 。 当 qij>1, 可认为 j 产业是 i 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 ; qij ≤1 则 j 产业是 i 地区的自给性产业 。专业化系数 是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 , 其公式为 :xij= (eij/ei -Ej/E ) ×ei/eij=1-1/qij 。当 qij>1 时 ,0<xij< 1, 表示 i 地区 j 产业专业化水平高 , 反之则低 。 (二)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 , 能主导地区 经济发展 。根据专业化水平的不同 , 把区位商 ≥2 (或专业化系数 ≥015) 、产值比重 ≥15% 的部门称为 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 把区位商 ≥115 (或专业化系
注 : 判断依据钱纳里标准 2000 年人均 GDP (元/ 人) , 因相隔较近 ,2003 年 也沿用这一标准 。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 、石油化工 、汽车 信息产业 、生物医药 、新材料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旅游 电子信息 、家用和工业用电器 、塑料制品 、食品饮料 电气机械 、纺织服装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 、电器机械 、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 、纺织服装 、塑料制品 、电器机械 纺织服装 、浆纸工业 、石油化工 、农产品加工 陶瓷 、医药 、电子
(二)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由于缺乏各市产业 段的判断及其修正”, 经币制换算 , 得出划分前工业社
的投入产出数据 , 只能引用全国相关产业数值 (见表 3) 。 会、工业化社会前期/ 中期/ 后期、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
表 3 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产业部门 石油 和 天 然 气 开采 石油加工业 炼焦 、煤 气 及 煤制品业 化学工业
资料来源 :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 《广 东省经济与地方税收区域差距研究报告》,2002 年 4 月 ,P131 。
以下依据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 结合广 东省 “十五”期间九市相应产业发展状况 , 对上述主 导产业进行基准指标测算 。
(一) 产值比重和区位商 (见表 2) 。其中 , 石油 化工业包括 : ①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 , ②石油加工及 炼焦业 , 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④橡胶制品 业 。广州市石油化工业由于缺第 ①项数据 , 只包括 ② 至 ④项 ; 惠州的石化业由于缺 ①②数据 , 只包括 ③和 ④项 。
佛山 28932 40444 业化社会
耐用消费品业
东莞
32477
工业化 后 期 →现 代 高技术产业 、智能密集型和知
60158 社会
识密集型产业
惠州 16024 20759 工业化中期 →后期 重化工业 、电机设备业等
汕头 10509 10931 工业化中期
机械业 、重化工业 、原材料工 业等
湛江 6034
食品制造业
影响力 系数 016635 019928 110868 111606 110080
感应度 系数 110951 111772 014193 313264 110168
产业部门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电子 及 通 信 设 备制造业
纺织业
服装 及 皮 革 制 品业 造纸 及 文 教 用 品制造业
2512
2614
2170
2167
2163
石油化工
3519 3912 4110 3152 4114 4131
塑料制品业 食品饮料业
515 515 510 1135 1139 1133 湛 纺织服装业 517 515 419 0192 0193 0190 江 食品加工
416 319 310 0151 0146 0141 2114 2214 2410 8154 9110 10125
[ 关 键 词 ] 主导产业 ; 选择 ; 产业结构 ; 优化 [ 中图分类号 ] F127165 F0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0-6249 (2005) 05-0043-03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主动 力 。“十五”期间 , 在全国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与升级的大背景下 , 广东全省及各市对主导产业也进 行了规划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主导产业 , 是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四) 能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 富有生命力。 根据区域所处工业化阶段 , 在工业化初期 , 主导产业 具有劳动 、资金密集型特征 , 可在轻工业和基础性重 工业领域选择 ; 到中期 , 以资金 、技术密集型为主 , 可选择重工业中深加工工业 ; 到了后期 , 技术密集型 或高技术产业及新兴服务业成为首选主导产业 。
2127
2113
电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造业
813 818 912 0184 0193 0192
医药制造业
117 114 112 1116 1105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