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三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掌握
小组动力的含义与作用,弄清小组的主要动 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 终形成小组动力的过程。 二、重难点 1.重点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小组动力的含义与作 用 2.难点 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
(四)镜中自我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 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1.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 和发展着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2)镜中自我 “镜中自我”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 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 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首属小组(初属小组、第一群体) 它是指那些亲密的、能面对面交往的,并且有直接 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4)关于“相容”
①互换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在六种人际取向上所表达和希
望的行为总和相等。 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 ②发动的相容 它是指一个人经常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与 表现去和另外一个人发生互补。 ③交互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出与对方 一致。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与沟通,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 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个人的三 种自我状态,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通过分 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到顺畅地与他人沟 通的技巧。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自己的 早年生活上,并以此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 和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 早年被束缚之间的关系。 (4)通过小组提供的互动环境,组员可以尝试和练 习新的沟通方式,并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洞察能力 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
(2)替代强化 人们的行为只须通过观察别人的该种行为是否受到 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分 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等五个部分。他强调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 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
(4)交互决定论 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 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因素之间 连续的、互惠的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 拉(Albert Bandura)
(1)观察学习与模仿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 学习。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 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 相仿。 模仿通常被划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帮助社工正确地把握小组的发展方向; 在小组工作中,了解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有关需要的 理论,可以让我们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 人的问题。 (2)帮助社工明确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就是恢复和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3)帮助小组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组员间的互动关 系。 小组工作者如果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规律,就能够更 好地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并通过选择和采用相 应的技术手段,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从 而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沟通状态
①互补型
在这种交流形态中,互相影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 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则会做 出相同的回应。 交叉型亦称交错型,它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并 没有得到他人的预期反应,即互动双方的相互作用 是交叉的和矛盾的。
②交叉型
③隐含型
隐含型亦称“暧昧型” ,它是指包括两个以上的自 我状态的比较复杂的交流方式。
二、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 1.小组动力的含义 广义上的小组动力既是指体现在小组中和小组间的 各种行为现象,也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 务的一套基本知识、基本工具和专业技术。 狭义上的小组动力是指影响小组发展过程的各种心 里和行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1)它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或小组间 的,包括觉察到的和未被觉察到的心理的和行为的 内容; (2)它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它既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用来说 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 (4)它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
(3)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与否,舒茨提出了六 种基本的人际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对参与社会生活;
②被动包容型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③主动支配型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④被动支配型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⑤主动感情型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 对自己 亲密
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一个通过互动 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小组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 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 和评价,并进而促使他们建立起更正确的自我 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 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所打上的 烙印。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 和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 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或者团 体等方面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2)需要的满足情况与方式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和 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 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 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1)包容需要: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 如果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 如果与父母适宜 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 2)支配需要:如 果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自主权, 会使 儿童形成民主的行为方式; 如果过分控制,则易形成专制式 行为方式,或形成拒绝支 配式的行为方式,或者焦虑过重, 防御倾向明显。 3)感情需要: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 亲的爱,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 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 大,担心不受欢迎; 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 表现出高个人行 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 绪联系; 如果能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 个人行 为,长大后既还会受宠爱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
2.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 (1)静态方面 ①机构 其一,机构对小组的性质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二,机构对小组过程有重大的影响。 ②小组的特征 ③小组领导者的影响 ④组员的特性 (2)动态方面 动态因素主要包括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 冲突和沟通、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小组的 评估等。
在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型中,输入因素为开端,中 间为小组的人际整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 后为输出的结果,且这个结果又会成为新的输入因 素,并对小组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如此往复, 最终达到小组的终极目标。 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 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 组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增强 问题解决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通过观察和模仿帮助组员形成和确立新
的行为方式。 (2)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组员在小组中不仅可以观察到他人各种各样的 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 (3)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 的尊严和能动性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小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以自己过去的经 验为基础,有选择地接受和回馈信息,即他们 会依据自己的认知,对接受到的信息及时地做 出非常个性化的处理。
2.小组动力学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
形式 在小组工作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 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并使小 组产生功效。 (3)以小组活动为中介,不断增强小组的凝 聚力 小组工作中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 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组的活动为中介。
(二)小组动力学理论
1.小组动力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小组动力学理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①小组凝聚力; ②小组压力; ③小组目标与组员个体动机; ④小组结构; ⑤次小组; ⑥小组冲突。 勒温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 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对小组工作有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小组动力学理论主 要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和 小组规范等。
一、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对
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 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 需要。 对小组工作影响比较大的需要理论,主要包 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 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
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
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
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