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
——三论大连推进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
本报评论员
启动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对大连而言,将使城市突破要素和空间的制约,带来城市产业布局的存量和增量调整,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的跟进,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为科学发展新跨越催生新动力;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而言,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发展承载能力更大,释放出更高经济能量的龙头城市,势必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带动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深化发展,创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
21世纪初,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最流行的一个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学名词。
建立在地缘经济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内部的优势互补,效应集聚,成本降低和整体利益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外部竞争能力。
在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地区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效应正逐步显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日益呈现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鲜明态势,时刻提醒我们,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不能走各个城市、地区“单打独斗”的老路。
为此,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指出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深化区域经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
作为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港口城市,大连近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大连港目前已把腹地延伸至东北和内蒙古乃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连将成为亚欧大陆桥新的东方桥头堡。
依托区位优势不断“请进来”,吸引中国一重集团落户大连湾,使这里成为装备制造产业的聚集区;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走出去”开拓东北地区的市场,利用和整合东北地区的资源要素,做大做强。
大连与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4+3)合作机制的初步建立和务实合作的展开,为大连全面开展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后危机时代,肩负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龙头职责,大连正释放和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积累的经济能量,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大连更需要来自东北腹地的持久支撑,因为在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竞争中,要成为有较强实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城市,只有首先与合作障碍相对较小、成本较低的东北腹地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基础,构筑起坚强的腹地后盾,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只有加强和
深化与辽宁沿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东北地区在港口航运、物流、金融等方面进行有序分工与紧密合作,才能加快“三个中心”建设,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后危机时代,已重新焕发青春的老工业基地也同样需要“领头雁”。
只有核心和龙头城市充分发挥集聚要素、配置整合资源、扩散产业的集聚辐射作用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才可以产生加快经济增长、优化产业布局、扩大规模经济的效应,使参与合作的各经济主体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内部融合,提速全面振兴的关键当口,大连以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为起点,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域城市化,恰逢其时。
制造业布局加速向北转移,基础设施加速向北推进,城市功能加速向北延伸,重大项目加速向北落户,生产要素加速向北聚集,推进全域城市化,将缩短我市的产业和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乃至东北其他城市产业互动的半径,破解产业在地缘上的疏离,实现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全域城市化,将带动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协调配合好各种资源,优势互补,挖掘“三个中心”的服务潜能。
全域城市化,将促进大连形成“V”字型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辐射作用,主动推进产业向腹地梯次转移,为腹地对外开放打造更大的平台,促进东北地区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全域城市化,将营造更好的经济合作环境,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东北地区企业参与我市的经济合作竞争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环境。
先思者智,先行者赢。
目前,全域城市化的大幕已拉开,大连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新市区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效应的最大化,迈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历史性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