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题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
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
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
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
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
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
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
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
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
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
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
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
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入将上涨。
收入增加又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货币利率低下又会抑制储蓄、刺激消费,从而使得消费品价格上涨。
这时又有两种情况:1)如果货币利率上升到自然利率,投资下降,直到等于储蓄,价格不再上涨,但不是回到原有水平,而是保持较高水平上。
2)如果货币利率仍保持在低于自然利率水平上,那么,货币利率一次性的下降不只使价格水平一次性上涨,而会使价格水平不断地、累积性地上涨。
以上是价格水平上涨的累积过程。
下面是价格下跌的累积过程。
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因发生亏损,将缩减生产和投资,减少对生产要素和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投资将小于储蓄,总需求低于总供给,消费品价格将下跌,如果货币利率继续高于自然利率,价格水平将持续地、累积地下跌。
8、简述泰勒规则的主要内容泰勒(Taylor)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泰勒于1993年针对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
泰勒规则描述了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其从形式上看来非常简单,但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泰勒规则启发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如果中央银行采用泰勒规则,货币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具有了一种预承诺机制,从而可以解决货币政策决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只有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才有条件采用泰勒规则。
假定N是通货膨胀率,N * 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 * 是名义目标利率。
从中期来看,i * 与N * 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 for one的对应关系。
假定U是失业率,Un是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a和b是正的系数。
上式的含义:(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 * ),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 * 。
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值(N>N * ),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i * 。
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失业增加,失业增加将反过来导致通货膨胀下降。
系数a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的不同。
a越高,中央银行面对通货膨胀就会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货膨胀下降速度将更快,经济放慢的速度也会变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况下,a都应该>1。
因为影响支出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当通货膨胀增加时,央行如果想压缩消费的话,就必须增加真实利率。
换言之,央行增加名义利率的幅度应该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
(3)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 * ),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下降将导致失业率下降。
系数b反映央行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心程度的不同。
b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的遵守这个规则。
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
但是,他强调这个规则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的思路: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考虑失业的情况。
9、简述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叫做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与利率杠杆这一“传统手段”不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般只在极端条件下使用,因此经济学界普遍将之视为“非传统手段”。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要特征是,面对流动性陷阱,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
从政策利率工具的角度分析,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开始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正是基于此,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释放大量流动性,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货币政策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大量货币政策工具。
鉴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始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购买资产抵押证券(MBS)、设立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购买长期国债等,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正是因为创新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而呈现浓厚的“非常规”色彩,彰显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1](钟伟,2009)。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有别于传统货币政策。
文前分析表明,传统货币政策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核心环节是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是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是购买金融机构和社会民众的有价证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有效化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三是购买长期国债,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促进扩大财政支出,发挥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消费支出的撬动和替代作用。
四是增加信贷可得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金融复苏。
第四个重要特征是,配合财政政策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反映政策自身如何发挥作用,即货币政策自身相对完整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以缓解或消除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挤出效应”。
二是严禁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财政透支。
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市场需求严重下滑,急需扩大财政支出以撬动、替代私人需求不足,阻止经济快速下滑的问题,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国债,解决扩大财政支出的资金不足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变相向财政透支而呈现鲜明的“财政货币化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断裂的条件下,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以发挥市场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
因此,传统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核心传导环节并未发生变化,均是市场利率,由此可以说,两种货币政策并非存在本质差异,都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市场利率),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以实现促进经济复苏的目标。
其差别仅是引导市场利率下降的手段不同:传统货币政策借助的是政策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借助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货币政策面临不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传统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是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相对良好,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对的则是经济金融危机。
10、简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期限结构预期理论认为,收益率曲线是预期远期利率数列的函数,这样,收益率曲线可以分解为一个预期的将来短期利率数列,投资者将获得相应的持有期收益。
预期假说首先费雪提出。
期限结构预期理论提出了这样的常识性命题:即长期债券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