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PPT课件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PPT课件
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 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 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 其有余”的治法。
(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 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 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 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 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 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3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治 调 扶 病 三 防病 整 正 治 因 为求 阴 祛 异 制 主本 阳 邪 同 宜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4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
《难经•中七医十学-七防治难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7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既病防变
卫
气
营
血
木
(表 里 、轻 重)
水
火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 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 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
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
热等方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3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征象
本质
治法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 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2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 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9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8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正气虚 阴阳偏衰
疾病发生
邪气实 阴阳偏盛
扶正
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 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 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 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 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 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 法亦不一样。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9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1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 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 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实热壅盛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14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小结: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 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 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6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Hale Waihona Puke 坏阴阳偏盛疾病发生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偏盛
虚证
补其偏衰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7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一) 损其偏盛
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返回本节
10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 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 的发展和传变。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1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中医学-防治原则和治则
2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