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号提问
证据2.3是否通知了影响质量的人员有关不符合质量要求对客
户造成的影响的后果?
3.1组织是否为所有负责过程操作的人员准备了文件化的作业指导书?
3.2
这些指导书是否在工作现场易于得到?3.3这些指导书是否来源于质量计划、控制计划和产品实现过程?
4.1
无论何时作了设定,是否都进行了作业设定验证?4.2
作业设定人员是否易于得到作业指导书?4.3适用时,供应商是否使用统计方法进行作业设定验证?
5.1组织是否标识关键设备,为机器/设备的维护提供适当
的资源,并建立有效的、有计划的全面预防性维护体
系?
预防性维护体系至少是否包括:
4. 作业设定的验证
3. 作业指导书
5. 预防和预测性维护
2. 培训2.1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是否在教育、培训、技能和/或经验等方面具备相应的资格证明?
2.2
组织是否对对影响质量的新的或变更岗位的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包括合同工或代理人员?SMT检查表
1.文件要求
书否编制了控制计划/流程图/特殊特性表(关键参
数)/PFMEMA/PCBAL零件履历表
1.11.2检验指导书是否得到被充分的定义,是否有定期确认
其有效性、适用性。
- 计划性维护活动
- 设备、工装和量具的包装和防护- 关键生产设备备件的可得性;- 文件化、评估和改进维护的目标
5.3组织是否采用预测性维护方法以持续地提高其预防性系统?
6.1组织是否提供资源以进行工装和量具设计、制造和验证活动?
组织是否建立和实施工装管理的体系,包括:
- 维护及修理设施与人员
- 贮存与修复
- 工装设定
- 易损工具的更换计划
- 工具设计的修改文件,包括工程等级变更
- 工具的修改及相应的文件更改
- 用以确定工装状态的标识?
6.3如果这些工作中任何一项被外委,组织是否具有对工装管理活动实施跟踪的体系?
8.3在有可追溯性要求时,组织是否控制和记录产品的独特标识。
9.1组织是否妥善保管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
8. 标识和可追溯性
8.1组织是否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使用适当的方法标识产品?
9. 顾客财产
9.2组织是否对供其使用或组成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和防护?
8.2组织是否就监控和测量要求,标识产品的状态?
7. 生产计划
7.1组织是否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组织生产?
6. 工装管理
6.2
5.2
11.2过期产品是否用与不合格产品相似的方法加以控制?
12.1组织是否确定所需采用的监控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控和测量仪器,以提供产品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证据?为了保证有效的结果,测量仪器是否: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标准,定期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验证。
b) 必要时的调整和再调整?
c) 加于标识以能确定校准状态?
d) 防止发生可能使校准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变坏?
12.3当发现仪器不符合要求时,组织是否评估和记录以前测量的有效性?
12.4组织是否对发现不合格的仪器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措施?
12.5
组织是否维护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13. 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13.1组织是否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标识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12. 监控和测量仪器的控制
12.2
11. 贮存和库存
11.1
组织是否按适宜的时间间隔检查库存品状况,以便发现变质情况?10.3组织对产品的保护是否应用到了外委的零部件?
10.2
对产品的防护是否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10. 产品防护
9.3在顾客财产丢失、损坏或不适用时,组织是否有记录
并向顾客报告的过程?
10.1
组织是否在内部过程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防护产品的符合性?
13.2
是否以书面程序规定处理不合格品的控制和相关职责和权限?
组织是否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处理不合格产品:a) 采取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
b) 由授权人员,适当时,顾客以让步方式授权使用
、放行或接受?
c) 采取措施阻止其本来的用途和运用?
13.4不合格的性质和采取后续措施,包括获得让步的记录是否得到了维护?
13.5对不合格品改正后是否作再次验证以证实其对要求的符合性?
13.6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是否针对不合格所造成的影响或潜在影响采取适当的措
施?
14.1返工指导书(包括重新检验要求)是否易于得到,并为相关人员所使用?
15.1.1组织是否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8.5.2)
是否建立书面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 评估不合格(包括顾客投诉)?
b)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e) 评估采取的纠正措施?
15.2.1组织是否有规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发现根源确定和根除?
15.3.1组织是否在纠正措施的过程中采用防错方法?15.4 退货产品试验/分析 4.14.2.3
组织是否对从顾客制造厂、工程部门及其代理商退回的产品进行分析?15.3 防错
15.1.215.2 解决问题
15.2.2当客户规定的问题解决格式存在时,组织是否采用规定的格式?
14. 返工产品的控制
15. 改进
15.1 纠正措施
13.3
15.4.2组织是否力求退回产品的测试/分析过程的周期最短?
15.4.3组织是否保存退回产品的测试/分析记录,需要时,可提供此记录?
15.4.4为防止再发生,组织是否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15.4.1组织是否对从顾客制造厂、工程部门及其代理商退回的产品进行分析?
责任者
记录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