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资料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
• 突出的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 国子学. •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晋武帝诏令立国子学;咸 宁四年(公元278年)确立国子学的官学制度,规定 “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 生徒。” • 选择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通明典义” • 国子学学生入学条件是文武五品官以上的子弟 • “欲辨其泾渭,……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 贱。”《南齐书· 礼志》
• 例如王济对孙楚的评语只有“天材英博, 亮拔不群” • 王嘉为吉茂行状作评语更简炼,只有“德 优能少” • 第三,中正官所定的品级,并非一成不变, 一般三年一清定。 • “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 六,自六退七”《通典· 选举二》
二、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九 品中正官人法”
• 汉代的选士制度是察举和征辟。 • 设立科目:茂才、孝廉、秀才、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勇武知兵
(一)“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与实施
• • • • • 刘备、诸葛亮主张“任人唯贤”,曹操则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在七年中连续三次下令求贤 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 第二次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提到“士有偏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能求 全责备,更不能视其短而废其才,也应给予重用。 第三次命令中说得最坦率:“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 兴。箫何、曹参,县令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 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向东,在楚, 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 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 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 将;……不可胜数。”《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天下尚未定”、“求贤之急”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以孔融“违天反道,败伦敌理”,“无父之罪”而诛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魏晋南北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 • 魏国: • 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建泮宫于邺城南(今河南省临漳 县),以恢复官学. • 曹丕继位后不久,即于黄初五年(即公元224年)创立太学于洛阳 • 制定“五经课试法”,置经学博士,诏令各州郡,“使欲学者皆遣太学” • 蜀国: • 刘备登帝位后,于公元221年,也立即开始恢复学校建设,并任命 博士官“典掌旧文”,以教生徒 • 吴国: • 孙权称帝后,即于黄龙二年(即公元230年),诏令建国学;到景帝孙休 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又诏令兴学,要求按古“置学官,立五经 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
• 魏创立的“五经课试法”: • “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阳,时慕学者, 始诣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 ‘弟子’,不通者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 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随后辈试,试通二经 亦得补掌故。满三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 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 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 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 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 复试,试通亦叙用。”-《通志· 卷五十九· 选举 志》
• 《通典》的作者杜佑称它为“魏氏革命” • 据《通典》记载,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把被选的士分九品 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等品第。中正官是将人物区分为九品的执行者。 • 州有大中正或称都中正,郡和县中正称为中正或小中正。 • 中正都由“德充才盛者”和“贤有识鉴者”担任,郡县中正皆由当地 “著姓士族”来充任,州中正则以本地大士族在朝的现任大臣兼任。 • 为了实行九品中正制,首先要综核九品名实,各等第都需要有一个客观 标准,魏明帝曹睿又采取了措施,命《人物志》的作者刘劭制定了 “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 • 其次,中正官必先亲自或派人察访本地士人的身世,了解其牒谱,父 祖资历,做官情况,爵位高低等等。还要调查士人的言行表现,本人 道德才能情况,作出行状评语。
• • • • •
• 九品中正的创始人是曹操。建安中三次颁发求贤令时,已 在“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官专人负责,评人物为九品。 曹操建立九品中正制的原因有二: • 其一,东汉末年,经过农民大起义的动荡,继之三国逐鹿 中原,战祸连绵,士庶大都离乡背井,流徙播迁,秦汉以 来的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里的组织大都被破坏,士庶的出身里爵,德 才行状均难以稽考,再实行“乡举里选”已不可能了,据 此才产生了这一制度; • 其二,东汉以来,察举、征辟式的选士,逐渐为世家大族 所把持,已达到“诳时惑众”的程度。曹操为贯彻“唯才 是举”的政策,必须另辟蹊径,为此将人物分为九品,设 中正官,让他们专管人事大权,对士庶人物进行考查,做 出独立判断,推选出人才来,即所谓“权立九品,盖以论 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四)北齐创立国子寺
• 所谓“国学博士,徒有虚名” • “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 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 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察。”《北史· 儒林 传序》 • 最值得提出的是:北齐创立了国子寺 • 国子寺是在国子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它虽然还 保留着国子学的职能,但又不同于国子学,具有 多种功能:训练胄子、统理学官和生员,行使着 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
(三)南朝学馆的涌现
•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前后约 170年。 •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曾下令在 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馆。所谓:“文帝雅好文学, 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散骑常侍雷次宗 立儒学,为四馆。”《文献通考· 学校考二》 • 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又“立总明观,征 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 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 《南史· 明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