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作者:秦洁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11期一、引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城乡经济并不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自动趋于协调发展。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协调,需要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李树,2009)。

近年来,伴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逐渐成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刘健,2008),但其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

从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政府财政支农和金融机构贷款成为国家促进农村经济方法的重要方式。

但是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金融机构对农业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总和仅占总贷款额度的4.96%,财政支农也仅占财政支出总额的6.5%。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专门研究却起步较晚。

2005年美国《农业金融评论》综述了过去35年在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就是说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对农业金融的专门研究也不过三十多年(曹协和,2008)。

在国内,由于学者们采取的方法、选择的变量对象以及时间长度的不同,使得关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截然不同(刘健,2008)。

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抑制作用。

邓莉(2005)借鉴金融结构论的思想,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研究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也不高。

谢琼(2009)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化和农村消费方面存在消极影响,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

金融支持除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外,还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农。

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

邹小勤(2008)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共产品经济正外部性不显著。

温涛(2005)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量学者却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

李学春(2009)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从长期看,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功能发挥无关;但短期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也有学者是从特定省份或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

王俊芹等(2009)以河北省为例,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一个滞后期。

冉光和(2008)则针对山东省1981—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说明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良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陆美娟(200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江苏省13个城市在1996—2005年农业产量与相关金融支持要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业总产值总体变化不大,其中苏南每年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缓慢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苏中、苏北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因为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显著。

尽管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内容各不相同,由于研究视角、模型设定、变量选取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和协整分析,首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初步检验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抽取出能决定性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支持力度的典型指标,然后运用协整分析,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二、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一)变量设定1.金融支持指标本文所指的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

一方面,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

另一方面,信贷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而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经济运行形式也使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

因此本文选择国家财政支农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费(X1)、基本建设支出(X2)、科技三项支出(X3),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X4)和乡镇企业贷款(X5)作为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五个指标。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为了相对全面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本文选择了代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农林牧副渔增加值(Y1)、反映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产品出口额(Y2)和农产品进口额(Y3)、反映农村市场完善程度和消费能力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Y4)。

(二)数据来源和数据平减本文1990—2010年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10),财政支农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农产品进出口额、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0)整理而得。

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以1978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对所有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使各指标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

(三)典型相关分析1.组内变量相关分析分别对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指标进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

表1和表2的结果表明两组变量在组内都具有相关性。

接着计算方差膨胀因子,可以得到两组指标的组内变量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组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通过Pilal迹检验、Hotelling—Lawley迹检验、Wilks检验和Roy最大根检验,发现各统计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如表3),因此可以表明组间变量也是具有相关性的。

因此可以对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3.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利用SPSS13.0对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输出结果如表4、表5:从表4可以看出,四对典型变量中,第一对的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属于强相关,而其他三对典型便来能够的相关则相对较弱。

这一点从表5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显著。

表6的结果表明,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线性组合为:U1=-0.495X1+0.075X2+0.095X3-0.527X4-0.265X5V1=-0.874Y1-0.448Y2+0.521Y3-0.236Y44.冗余分析从冗余分析结果发现,金融支持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75.1%,被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解释了72.0%;农村经济发展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9%,被金融支持指标解释了79.3%。

因此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5.结果分析从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显著性程度和第一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仍主要由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决定,财政支农中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投资与金融支持的相关程度较小,且与农林牧副渔业增长值呈负相关,但是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及农业的贷款都与农村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即这三项金融力度的加强会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取Y1,X1,X4,X5四个指标继续深入进行协整分析。

(四)协整分析1.模型设定与OLS回归根据上文的分析,分别对Y1、X1、X4、X5取对数,并选择基准模型:LnY1=C+a1lnX1+a2lnX4+a3lnX5+ε其中C为截距项,ai为相应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协整检验之前,为了考察前面所讨论的Y1与X1、X4、X5是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首先运用对最小二乘法上述模型进行估计,Eviews5.0运行结果为:LnY1=4.7527+0.1944lnX1+0.2119lnX4+0.1055X5(17.6029)***(2.4994)**(3.2423)***(2.2254)**R2=0.89D-W=0.68 S.E=0.085F-statistic=48.25P(F-statistic)=0其中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方程可以看出每个回归系数都具有期望符号,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也显著(P(F-statistic)=0)。

2.ADF检验与Johansen协整检验在具体应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必须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法检验平稳性。

从表7的检验结果可知,这些变量在5%的临界水平下都是以阶单整的,而其差分均是平稳的,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再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8。

从表8的检验结果可知,至少存在2个协整方程,说明这些变量虽然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选择最大特征向量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方程。

由Eviews5.0可以得到协整方程:LnY1=4.2758+0.1279lnX1+0.3544lnX4+0.0803lnX5(0.0942)(0.0447)(0.0347)(0.01755)3.结果分析可以看到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估计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采用OLS方法估计出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由此说明,协整方程真实地反映了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也验证了前面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的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支出、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以及农业贷款呈正相关。

同时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说明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还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结论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以及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两项指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

二是我国农村市场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依然较小。

三是农村经济增长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1.加大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财政投入农村基本建设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科技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

因此,我国应该在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调整支农配置方案,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2009年5月,我国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潜能正在逐步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