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听后感
陈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很实在的课,真正的原生态,没有作秀,没有夸张,师生的教学活动正像诗词一样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首词内容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遣词造句也少而精,但有相当一部分字词是不容易读好的。
陈老师有十几分钟时间都是花在读通读正确的环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剥”“翁”“媪”“蓬”等字。
尤其在学生读错的情况下,耐心细心地用诙谐的语句进行指导和鼓励。
2、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这一点体现在理解词的意思上。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后,进入理解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理解哪句词,然后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联想体会,逐句理解突破,直至理解全词的意思以及词中所包含的意境,听来只觉得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老师就像个局外人,偶尔插个嘴,却又插得恰到好处。
3、重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多少是体会过乡村生活得,但这种意境放到一首古词中,学生却未必能感同身受,之前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虽然说得有板有眼,但是和词的意境比起来还是缺了点味道,陈老师就注重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他通过“吴音”将词与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巧妙利用插图将人们的“醉”深化开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词中意境的距离,仿佛我们就是那图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享受着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
这时,学生与文本情景共融,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而陈老师的课,正给我们语文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