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备考作文热点人物素材,扶贫,助人,立德树人【凡人善举经典人物】经典语言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小事不小,善莫大焉。
3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4用爱心唤醒爱心,用善意传递善意5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人物】公交车上“投桃获李”的小男孩“善意循环”暖人心李思辉2020年08月04日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故事】不久前,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出现暖心一幕:一名乘客上车后手机没电了,也没带零钱,无法买票。
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鼓励下,帮这位乘客投了币。
乘客送给男孩两个苹果表示感谢。
下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他,分享一个苹果给司机叔叔。
男孩便将苹果递给司机,司机师傅夸道:“你做得很棒,苹果不用了,谢谢你!”但男孩仍坚持送苹果,于是司机师傅拿出自己带的李子和他交换。
【点评】小男孩帮乘客投币解围,乘客拿出两个苹果答谢;男孩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司机师傅,司机师傅也送给男孩一个李子。
这个“零钱—苹果—李子”的互换过程,体现了以心换心、以善报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激起的“善意循环”,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温暖,也让所有见证此事、知悉此事的人如沐春风。
“善意循环”荡起的涟漪,就这样在人们心头不断传递,充满正能量。
这件小事之所以引发很多人关注,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版的“投桃报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善良。
其实,良善之举未必是惊天壮举,也可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给身边人的点滴温柔。
看到陌生人遇到难处,搭把手、帮一回,这其中的美好值得珍藏。
公交车上的“暖心一幕”之所以能够发生,得益于小男孩母亲的促成。
正是因为她的鼓励,才有了“善意循环”的故事。
这位妈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抓住了一个教会孩子真诚助人的机会,也完成了一次关于友善的教育。
其实,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乐于助人、真诚友善的美德种子,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会孩子待人以诚、待人以善,是每位父母应该完成好的重要一课。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暖心故事出现在人们身边。
这些凡人善举、友善温情,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小事不小,善莫大焉。
只要每个人都能向上向善,我们就能推动人们循着善的循环、爱的涟漪,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扶贫经典人物】1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3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富了不算富。
【人物】一群众的“自家人”张雷威“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何娟2020年08月26日05: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故事】张雷威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站村第一书记。
自2000年起,他先后担任驻村干部、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等职务。
他连续扶贫二十载,在6个县区19个乡镇56个村开展扶贫工作。
退休之际,李站村70多户村民联名向米脂县委、县政府请求把张雷威留下。
他是村民心中的“自家人”,“有事找老张”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
张雷威用实际作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一封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愿书,让年过花甲、原本打算退休的张雷威再度回到扶贫一线。
他说,“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工作一辈子了,不能半途而废”。
扶贫事业早已融入他血液中,村民脱贫致富是他心中最深的惦念。
扶贫没有捷径,能不能沉下去、扎下根,把贫困村民当作亲人,把脱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事,考验着扶贫干部,也直接关系到脱贫成效。
组织村民整修进村道路,联系供电公司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带领村民搞适度规模养殖……张雷威带着村民探索因地制宜的致富路子,成为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扶贫20年,带领19个乡镇、56个村、几千户群众脱贫,这些数字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见证,也是一名扶贫干部闪亮的勋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点一滴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谁是真正的“自家人”,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老张就像我们的眼睛,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他能帮我们找到。
”投身扶贫一线,老张的职务不断变化,但是带领村民斩断穷根的斗志和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赤诚始终未变。
“有事找老张”,这5个字是信赖,更是认可。
这也说明,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才能赢得信任和敬重。
把村民当亲人,是张雷威的信念,更是无数扶贫干部的写照。
带领村民在夹金山下种出“脱贫玫瑰”的陈望慧,帮村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书记”肖曙光,“三次驻村”的第一书记孟祥树,“战疫”“战贫”双线作战的童红涛……近年来,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找到出路,共同谱写了一曲奔跑、追梦的脱贫致富交响曲。
张雷威说,“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和群众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就能凝聚起同心同向的力量,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迎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人物】二“云岭楷模”李华明战胜贫困需要“愚公”精神杨文明2020年08月18日0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
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
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大岩石挡住,通不了路。
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修路,但因工程艰难,这条路一修就是12年。
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
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养殖近4000只乌骨鸡,开办了农家饭庄,贫困户全部脱贫。
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历时12年,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缺设备、缺资金,都没能阻挡李华明和岩头村人修路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这块“硬骨头”,破解了“困”,岩头村才有了致富路。
如今,三七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饭庄,曾经靠天吃不饱饭的岩头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为何非要打通进村道路?这是因为,对发展的强烈意愿唤醒了岩头村这片土地。
李华明说,“嫁进来的姑娘走了6个,孩子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村民生病得靠担架抬下去”。
群众的现实需要,倒逼着他成了一名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现在路通了,年过60岁的李华明依旧劲头不减,还在打听直播带货怎么做。
李华明带着群众修路的执着攻坚也告诉人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脱贫攻坚之难,不能等靠要,而要团结村民通过拼搏实干闯出一片天地。
战胜贫困,需要更多像李华明一样的“愚公”。
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该做的工作准备扎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培育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扶贫,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全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各地贫困群众也要有志气、有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人物】三致富带头人塔依尔·卡吾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周珊珊2020年08月10日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故事】塔依尔·卡吾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库祖村村民。
几年前,他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后来外出务工,积累了一些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
他认为,自己富起来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于是在2014年,他带领12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3个月,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2015年带领15名贫困群众务工2个月,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此后,他带领当地村民务工增收、鼓励村民参加技术培训、为村里平整道路、帮村里建起学校等,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
2019年,塔依尔·卡吾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修路,盖羊圈,改建房屋……今年,塔依尔·卡吾里一直很忙,双手根本闲不下来。
正是靠这双勤劳的手,凭借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熟练操作大型机械的技能,塔依尔·卡吾里组建了一支施工队,带领不少村民脱了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富了不算富。
苦干致富的塔依尔·卡吾里,心里一直装着乡亲们。
近年来,库祖村发展很快,建设项目也多,只要村里需要工程技术支持,塔依尔·卡吾里不管多忙,都会帮忙。
有一年,当地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泥石流堵塞河道,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不顾危险,驾驶装载车,参与清理、疏通河道。
建设家乡,他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没有这么多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也不会成为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这份热爱家乡、记挂乡亲的拳拳之心,既成就了他,也默默感染着村里人。
滴水之恩涌泉报,吃水不忘挖井人。
自小家中贫困的塔依尔·卡吾里,成长过程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学校及好心人的帮助,这让他一直心怀感激。
对他来说,凡是家乡的事、教育的事,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成为脱贫不忘本、致富不忘根的模范。
其实,像塔依尔·卡吾里一样回馈家乡建设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不少,他们或在家乡建设扶贫车间、或向贫困户传授种养技术,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增了收、致了富。
有了这些先富起来还不忘家乡的榜样,贫困群众坚定了脱贫信心,也找到了靠谱门路,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
塔依尔·卡吾里说,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在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路上走得更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只要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贫困群众实现富脑袋、摘穷帽、鼓钱袋的愿望就不会太远,全面小康也一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