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经过4年时间修订的语文课标,比实验稿更完整、更科学,也更有可行性。

另外,新课标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考虑如何实施,否则,我们的付出徒劳无功。

二、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

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首先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新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

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重视,即课标四个基本理念中的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近年来杜郎口等中学自主学习模式流行,模仿非常多,10+35模式,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老师的讲少于10分,学生的学大于35分钟,对于课堂结构的要求是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5分钟)分配任务,立体教学 (2分钟)完成任务,合作探究 (6分钟)展现拔高,师生互动 (18分钟)穿插巩固,全面掌握 (8分钟)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6分钟)但一些核心问题如老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机怎样把握,仍有争议,还有待实践中完善。

三、语文新课标坚持了什么?这次课标修订坚持了《实验稿》的一些基本精神,我们称之为四个坚持,首先主要体现在坚持了课程基本理念上.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是培优,抛弃大多数。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二是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这一理念追求的是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不忽视任何一方面,也不以某一方面为核心.理解了这一段话,我们就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这个标题有两个内容:第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怎样才算“正确把握”,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

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三打白骨精】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

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

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现发明,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雪崩”般涌现,恐怕并非夸张。

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地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①在用好教科书上下功夫。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老师拿到新课文,不要急于去看备课参考,先来自己读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然后,想一想,理一理自己的感受。

在课堂中可以把自己的这种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是对用好教科书的一个建议。

②用好拓展资料。

说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常见的是把一些相关的资料引进课堂。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语文的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培养阅读习。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

(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四、语文新课标主要作了哪些修改?(一)整体感知课标变化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新课标主要作了哪些修改?还有哪些亮点?可以这样讲,课程性质是学科教学的灵魂,课程性质的定位,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大方向。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有了明显的差异。

2001版与2011版课程性质对比2001版2011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01版的语文课程性质相对来说是模糊的。

语文是什么?“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和“言语”,“文”就更多了:“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等。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的是什么?没有清楚的界定。

还有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话也是放之诸学科而皆准的,音乐学科可以用,科学学科也可以用,是一句有用,但没有课程个性的话。

而2011版的语文课程性质就清晰明确多了。

首先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个界定非常有必要,它一语道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

“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

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怎么学”呢?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