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阅读教学PPT课件

浅谈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阅读教学PPT课件


(三)实现“对话”,探讨新教材中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 的教学操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 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 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见《课标》)
15
《采桑子·重阳》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词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怀。
品味佳句,领悟作品主旨与意味。
教学过程:
(“课程性质”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 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 “课程的基本理念”)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 人生境界”
(“课程目标”)
4
二、单元结构差异 新教材在规定教学的四篇课文(11
首诗歌)和文化短文《谈读诗与趣味的 培养》之外,增添了“其他诗歌读背篇 章”(5首诗歌)以及“综合性学习: 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两块内容。
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
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
8
(2)练习设计更趋开放性。
9
秋天,在许多传统文人的笔下往往显得有些凄 凉,而本课中的两首词,却道出新意。找出几 首写秋的古诗词,再与本课和下面一首词比较, 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毛泽东词二首》)
本课后两首诗是爱国题材的作品,与同学一起 探究:现代新诗中的爱国主义问题。并举出更 多的诗歌作为例证。 (《中国现代诗三首》)
中“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 元的编排差异。
一、册次差异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阅读部分,……着 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 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旧教材“说 明”)
“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 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教材 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 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 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 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 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 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11
“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
5
三、篇目差异。 新教材篇目呈现出比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教材选文的典范 性,另一方面传递出了《课标》的诸多 精神。
6
四、练习差异 (1)练习设计更注重对作品整体的思
考与领悟,摒弃了一些琐细的枝节末 叶式的问题,突出了主干性问题和核 心问题在阅读中的地位。
7
《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比较:
13
手段
感受诗歌的形象(意象), 了解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 作个性化的阅读(调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 累;想像和联想等)
目的
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程度,
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悟能力,
评价 有否作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14
学生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作品,发 觉作品的多元内涵;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 作品的理解;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个性化、有创意的 见解。
19
《错误》课例
教学目的: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体会现代 诗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教学过程:
一、点拨。
1、介绍郑愁予以及他的创作风格、《错误》一诗的 地位与影响,激发大家研究兴趣;
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
和“后朦胧诗”及重要作家作品,然后在班上
展开交流。
(《中国当代诗三首》)
“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
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涵
的文化意义。
(《外国诗三首》)
10
(二)理解“必修”,明晰新教材中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 的教学目标。
(老教材)
1、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表达出对母校 怎样的感情?
2、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这种表达形式 有怎样的效果?
3、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轻轻”“悄悄”这两个词语前置有一节,语意
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
上杭,发展了红军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①所
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当年6月下旬,
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后,②作者离开了红
四军领导岗位。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
央9月来信。11月26日,作者又回到工作。本
词以《重阳》为题,③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④本词初稿中,上下片的
顺序曾是相反的。后改定成现在这样,词的意
蕴更显深厚,韵味也更浓了。”
17
“平等”,是“对话”得以进行的首要 前提。
教师的身份有三: “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18
教师的功能体现为:
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感受体验 作品;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与把握作品的形象与情感;
一、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二、古人说,“诗言志”,反复吟诵作品, 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
三、找出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
像和联想,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16
“……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这一
年秋,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
机,率领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
——浅谈“中国现当代诗歌 和外国诗歌”阅读教学
1
解读“课标”,审视新旧教材“中国 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的编排 差异。
理解“必修”,明晰新教材中“中国 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的教学 目的。
实现“对话”,探讨新教材中“中国 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的教学 操作。
2
(一)解读“课标”,审视新旧教材
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
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
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
发展。”
(见《课标》)
12
“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 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 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 趣味” (见课本第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