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的社会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难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或者说,所谓社会化,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过程。
台湾学者龙冠海对社会化的描述具有代表性。
他说:“人天生只是一个人类有机体,并非一个社会人,生下后得到社会的教养,与别人接触,习得所属团体的价值,所赞成的态度、观念及行为模式,遵守社会的规范,并有了地位和职务,才成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格的社会人,也就是社会化的人。
故可以说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儿模塑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
”综合而言,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社会因素对个体有影响、控制、塑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个人这个主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此,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人要发展自身,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得首先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
也就是说,掌握个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内容。
人类的基本生活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对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习得的过程。
2、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在所有的社会中,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和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
职业活动不仅是个体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个性、完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
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先天遗传的,因此,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
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与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化、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不同,它不是在个人出生后就立即进行的,一般是在进入青年期才开始的(如农业中学、中专、职业高中、技校)。
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分为不同的阶段、类型和层次,进行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是学校和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3、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规定和协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维持和巩固社会秩序。
社会行为规范作为认为行为的规矩和方式,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矩、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规则、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等。
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对个人的外定型即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确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因此,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内容。
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
4、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相应地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整个社会才能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而人们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正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的规定行动。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题,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一般机构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和特殊机构如监狱工读学校和劳教场所。
社会化的执行者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以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
(1)家庭。
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并且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
因此,家庭社会化化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的主要作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导家庭生活技能,传授待人接物礼仪和促进家庭人伦角色的扮演。
(2)学校。
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学校已经成为继家庭之后对个人进行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机构和场所,甚至是最重要的机构。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近、地位相仿、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与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执行者。
尤其是是个体进入青年期以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益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①平等性。
②自由性。
③规范性。
④亲密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两重性,结果主要取决于同辈群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如果一个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趋于上进,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一致,那么,同辈群体对成员的社会化就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相反,如果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相互冲突和对立,就会形成群体反文化,对群体成员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成员走上反社会的道路。
(4)工作单位。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工作单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一方面,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在工作单位中,个人要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工作单位是成人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工作单位提供了一个检验个体基本社会化成果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和学校中完成基本社会化的社会成员进入工作单位,意味着他开始真正地走入社会,他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完成的基本社会化训练能否使他适应社会要求,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加以检验。
通过工作实践的检验,可以帮助个人调整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为了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声媒介。
印刷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书籍;电声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和执行者。
2、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个人经过一定发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
它是个人认识社会现实,加工社会影响,并使之转化为个人内部意识和内在素质的过程。
(1)模仿学习(2)主观认同(3)角色扮演(4)自我强化(5)自我总结上述五种内化方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特征。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看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这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最适宜的方式是威信型的,即父母为子女所订立的规则,不但合理合情,而且本人率先垂范。
相反,父母过于专制或宽容对于孩子的成长都不利。
此外,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有严重家庭冲突但尚未离婚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使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更多。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青年期的起止时间因个体和社会条件而有差别,一般位于11到21岁之间。
青年期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个体性器官趋于成熟,开始出现青春期性征,由此而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
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
“自我认同危机”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会导致偏离行为。
正因为如此,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犯罪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
2、成人继续社会化在成年期,人的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
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在这一阶段,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人格已经基本定型;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扮演某种角色,还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某种角色。
个人在成年时期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中的人生中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并且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
在成人期内,继续社会化甚至可能包括再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如移民到文化反差巨大的社会,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个人必须对早期的社会化内容进行重新更新。
二十个人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失败,例如青年人的越轨和犯罪,从而导致个人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劳动改造,以弥补早期社会化的不足。
此外,个体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不仅包括生理方面,而且包括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
如何让老年人适应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的涵义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