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
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
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
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能维系社会的稳定。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
束缚人们的发展。
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逐渐发展出分工体系与业缘关系,它们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第二,业缘关系反应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主要领域的演变上。
b.反功能。
业缘关系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相互关系
从原始社会至今,不同人际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是有强弱的变化,如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到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日趋下降的趋势,它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
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目前我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但是血缘关系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十分浓厚。
随着人们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地缘关系也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
如今,社会逐渐发展分工体系,在这里业缘关系起着很强的作用。
总体来说,血缘、地缘关系是业缘关系的基础,血缘、地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下降,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体系的发展正在促进业缘关系地位和作用的增强。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
(1)整合的功能。
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
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多种多样的场所,提供规范,使人类交流顺利进行。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3.怎样理解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答:(1)社会的涵义
①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
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
《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古籍中的“社”有时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③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社会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
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a.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视点,提出了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b.不少社会学家也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区分,比如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将社会
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类型将会历史地创新与发展。
(2)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以人为主体
a.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一的个人;
b.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单个人不可能发生角色关系,也无法谋生,因而不能创造社会;
c.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群体状态,包括家庭、家族、邻里、民族等等。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a.人是特殊的自然,由于人的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属性的驱使,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因而需要在一定生产力状态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之源和解决其他方面的物质条件;
b.在这层意义上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表现或产物。
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a.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参见下节)出现的一个个的个人;
b.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大,依此而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也越大,从原始部落到“地球村”,就是人与人交往范围扩大的结果;
c.同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层次越深,社会系统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从单纯的谋生过程到宇宙天体的开发,无一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创造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任何社会状态都是特定的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其主要表现是:
a.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b.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c.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d.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论述题
1.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北科大2011年研]
答: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包括以下几类:
(1)宏观与微观的角度
①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
社会学历来重视对宏观社会的研究,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会的整个面貌,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现象,而不被繁杂的个别现象所蒙蔽。
②微观社会是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如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构成等等。
与考察宏观社会不同,社会学对微观社会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即每个个别人的态度、行为等都受到个人的心理支配,因而有着区别于他人的个别原因。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