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第四章
•
• 研究者表示,这其中的差别可能源于很深的文化特性,他 们认为西方人“把情绪看做是个体的情绪,而日本人认为 个人情绪是与集体情绪分不开的。”
• 情绪表达的社会接受性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美国 的父母喜欢逗引他们的孩子,目的是让他们变得 快乐和开心;相反,非洲中部的古斯族人和阿卡 族人却很少和他们的孩子面对面地玩耍,总是尽 可能地满足婴儿并让其保持安静。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 起)。这种微笑由外源性刺激引起。虽然 这个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 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 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微笑。
• 第三阶段: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 月起)。随着婴儿处理视觉刺激的能力增 强,他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 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
• 不管呈现的图片是哪种类型,年轻的成年被试对 探测点的反应都一样快,反之,老年被试对悲伤 或愤怒面孔位置上出现的探测点的反应较慢。
×
×
×
●
3.情绪显著性
•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年以后的人对充分 利用剩余时间的动机不断增强,因此,年 长者更倾向于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中情绪 的质量。
• 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会尝试去 增强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弱化不愉快的情 绪。
• 弗朗斯和班纳吉发现,尽管男性很少通过表情流 露心声,但男女在情绪的生理反应上却相差无几。
(四)文化差异
• 情绪表达与识别方面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研究显 示,与西方人相比,东亚人更容易把“恐惧”的 表情错认为“惊讶”,把“厌恶”看成“愤怒”。
• 原因:西方人用同样的方法观看眼睛和嘴,而东 方人偏爱眼睛,忽略嘴。这就意味着东方人在区 分眼部区域看起来类似的表情方面有困难。
• 一直到3岁左右,儿童会表现出大量各式各样的情 绪。
• 但是,他们学习理解一些微妙的情绪线索需要几 年的时间,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表达则需要 更长的时间。
(三)幼儿的情绪表达
• 幼儿基本表达情绪的方式,包括脸部表情、姿势和肢体语 言、声调及语汇、其他象徵性活动等。
• 情绪表达又可分為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在语言部份,透 过语言的表达可了解幼儿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但因幼儿语 言发展尚未成熟、词汇量不足和对词汇的涵义不了解,因 此,幼儿经常用哭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情绪。
• 肢体动作的表现可间接作為探查情绪狀态的指标之一。幼 儿可透过舞动手臂、踢腿等动作表达不悦的情绪,其透过 各种姿势及动作的表现与他人沟通。
• 在象徵性活动部份,学前幼儿会透过装扮等戏剧游戏,运 用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口语等方式表达情绪,此有助於 其情绪表达的学习与发展。
(四)青少年的情绪
• 当你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时是怎样看待情绪 的?
• • • •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第
节节节节
四
情情几情
章
绪绪种绪 的理重表
情
社解要达 会与情的 化调绪发
绪 的
控的展
发
的发 发展
展
展
一、情绪表达:先天还是后天
• 婴儿是不是生来就会表达基本情绪? • 大量不可思议的实例证明了至少有八种基
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 另一方面,没有人否认后天的学习将这些
与生俱来的行为扩展成为完整的表达系统。
• 新生儿只会表现出悲伤,并不能将恐惧和 愤怒等情绪进行区分。
• 在2~7个月之间出现的其他初级(或基本) 情绪是愤怒、快乐、惊讶和恐惧。
• 快到2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次级(复杂) 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 傲。
• 迈克尔·刘易斯和其同事认为,最简单的自我意识 情绪——尴尬,在婴儿能够再认自己的镜像之前 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像害羞、内疚、骄傲等自我 评价性的情感则不仅需要能够自我再认,还需要 能够理解评判个人行为的准则与标准。
• 另外,母亲也就可以对婴儿的情绪做出选择性反 应。
• 3岁时,儿童开始表现出某种掩饰真实感受 的能力。
• 除了掩饰内部情感状态,儿童还必须学会 将它们与外部情绪表达区分开,使自己能 控制如何与他人交流。
(二)学龄期的学习
•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所认可的表 达规则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更了解哪些 情绪应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表达,哪些应 该抑制。
4.情绪控制
• 研究发现,年长者评价自己的情绪表现力较低, 冲动情绪较少,与年轻人相比能够更好地控制自 己的情绪。
• 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不同年龄的被试说出6名他们 熟识的人,然后讲述最近他们与这些人之间的一 些摩擦和问题。最后,被试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处 理每一种情境的。一般来说,年长的被试对冲突 强度的描述比年轻人低,且年长者很少表现出愤 怒的情绪。
二、笑的发展
鲍尔贝(Bowlby,1969) (Sroufe&Waters,1976)等,研究了婴儿微笑 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 源性微笑。这个阶段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 嘴作怪相,它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 有关。婴儿在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 并未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
• 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基本与成 年人一致的表情。他们能够察觉他人的情 绪,知道该情绪由什么事情诱发,并且理 解他们的情绪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他人。
•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情绪的进一步发展是 对这些基础情绪的微调。
研究一
• 在一项关于情绪持续性的研究中,研究者 对上百名7岁的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直至 这些被试35岁时停止。
理论上:婴猴与金属母猴在一起
实际上:婴猴只在饥饿时去金属母猴 那里,其他时候与绒布母猴在一起。
(一)基本依恋的发展
• 20世纪60年代,沙佛和爱默生对一组刚出 生的苏格兰婴儿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 婴儿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访谈,访 谈的目的是为了确定:①七种情境中婴儿 同亲密伴侣分离时的反应(如被留在婴儿 床上,被留下来和陌生人呆在一起);② 婴儿的分离反应是指向哪个个体。
• 简单的规则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全 掌握。
• 路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将6~11 岁的儿童置于一个特定环境中:他们接受礼物, 但要按照通常的礼节去做,不管是否喜欢这个礼 物,都要做出欣喜的样子,这是为了感激送礼物 人的好意。
• 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容易做出高兴的样 子。被测儿童中,6岁的儿童仅有一半可以装作自 己喜欢收到的礼物,而11岁的儿童中有2/3以上能 做到。
• 尽管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回忆出的材料 数量会减少,但是年长的被试能够回忆出 更多的情绪方面的材料。
.35
情 绪
.30
材
料 .25
回
忆 的
.20
平 .15
均
概 .10
率
.05
.0 20-29岁
35-45岁 53-67岁 年龄组
70-83岁
• 研究者给18至94岁的被试分派了传呼机, 并在一周内每天传呼他们几次,要求他们 每次都评价和描述当时的情绪状态。
• 儿童时期“易于苦恼”与成年期愤怒情绪 的相关达到了0.24,处于中等水平。
研究二
•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对大学毕业照里年 轻女性的微笑质量(“发自内心的”而不 是“礼貌性的”)和强烈程度进行编码, 并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单一的表情是否能 够预见到这些女性几十年后的未来。
• 研究者发现,在毕业照中情绪强烈且发自 内心微笑的女性大多数已经结婚,且离婚 的较少。
儿童的哭泣大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
1个月)。新生儿的哭泣通常由于饥饿、腹 部疼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起)。这一阶段 儿童表现为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 的“假哭”。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哭 泣。这种哭泣是一种社会行为,反应出儿 童的某种需要。这种有区别的哭泣表明, 婴儿依恋某一个特定的人。当依恋对象离 开或不在附近时,婴儿就会哭泣。
三、依恋的发展
• 1958年,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和美国心 理学家安斯沃斯首次提出“依恋 (attachment)”概念,用以指两个人形成 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 持亲近为特征。
哈洛实验
Harlow & Zimmerman的研究(1959 )
金属母猴
绒布母猴
有奶吃 冰冷
没有奶吃 温暖
• 美国的婴儿学会了尽量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而 古斯族人和阿卡族人的婴儿却学会了压抑自己的 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你猜我几岁?
第二节 几种重要情绪的发展
一、哭的发展
哭泣是婴儿表达情绪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 对18个婴儿在家里的观察,沃尔夫 (Wolff,1969)将哭泣分为三种模式:基 本的哭泣、愤怒的哭泣和痛苦的哭泣。
经常显露时间 出生后1~2天
味刺激
出生后1~2天
睡眠中,内部过程节律反 应
新异光、声和运动物体
1~3周 3~5周
高频人语声(女声),人 的面孔出现
药物注射痛刺激
3个月 7—8个月
治疗痛刺激 从高处降落
7个月 9个月
新异物突然出现
2岁
熟悉环境中陌生人出现
2岁
欢乐情况下显示自己的成 3岁 功
抢夺别人的玩具
三、情绪表达规则的获得
(一)早期的学习
• 儿童早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和模仿,父母的 情绪表达为婴儿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 研究者仔细观察了中产阶级的家庭中母亲和2~7 个月大的孩子玩耍时的情形,发现母亲频繁地表 现积极的情绪,如兴趣、快乐、好奇和惊讶,但 她们很少表现愤怒和伤心,这为婴儿提供了积极 情绪表达的榜样。
3岁
诱因 身体痛刺激
味刺激 睡眠中,内部过程节律反 应或触及前额 新异光、声和运动物体 熟人面孔出现,面对面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