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的存在的,它受到人们的自然差
别和社会差别的影响。 由于各阶层成员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价值观各个方面 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阶层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异。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prejudice):
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 知成分比较少,情感的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 响。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类别化(Categorization):
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将相似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刻板 印象。 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
类别化的影响:
过于放大或强调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缩小同一群体内个体的差异; 对内群体知觉的差异性大于对外群体的知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6.74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二、社会偏见
三、减少偏见的方法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社会阶层及其心理差异
分层(stratification):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发现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不平等现 象,是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也同地质结构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 若干等级层次。由此,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高低有序的层次就是社会 阶层(常新、邓俊荣,2002)。
A 猛推 A B
开玩笑
?
暴力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被试 白人
A种族 白人 黑人
暴力 8.28 8.99
开玩笑 6.43 6.24
白人,黑人被试都认为: 白人的行为是开玩笑; 而黑人的行为则是暴力行为。
(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他人对 个体的印象,也影响个体的 自我知觉。)
黑人
白人
黑人
7.38
8.40
7.19
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
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 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暴力 or 玩笑(H. A. Sagar & J.W.Schofield,1980) 被试观看关于一个白人或黑人与另外一个白人交往的录像带,谈话 很愉快,A 猛推一下B。这个“猛推”的行为是暴力或是开玩笑。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情感成分
偏见
外显 认知成分 (刻板印象)
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四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三、归因理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 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 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
条件
区别性 她总对小 丑们发笑 (低)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
玛丽为什么笑?
玛丽看一个小丑表演 时笑得很厉害。 被试在三种不同情况 下,对玛丽发笑的行 为进行归因。 (L.A.McArther, 1972)
可控性
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 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朴素心理学家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 身的难易程度、运气等。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五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 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而 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2004)。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 刻板印象的概念 * 刻板印象形成 * 偏见形成的原因 * 如何消除偏见 * 性别角色的形成 * 归因理论 *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1
主体: 她总对他 别人很少 发笑(高) 发笑(低) 玛丽 (86%) 每个人都 客体:小 发笑(高) 丑(61%) 别人很少 环境 发笑(低) (72%)
2
她没对别 她总是对 的小丑发 他发笑 过笑(高) (高) 她没对别 她以前几 的小丑发 乎没对他 过笑(高) 发过笑 (低)
3
第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 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 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
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 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 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理论 (H.H.Kelley,1967)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 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 分析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作用
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 便对环境有所控制,引导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行为的原因结构
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态度等个人所具有的 特征。外因指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等。
稳定性
行为的内外原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如内部的情绪状态),另 一部分则是稳定的(如个性特点、能力)
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 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其他生理能 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了男女两性的责任 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 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维持刻板印象的途径: 选择性记忆
倾向于看到期望看到的东西,更关注支持刻板印象的信息,忽略相 反信息。对和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记忆更好。
自我实现预言
西班牙人好斗 对西班牙人防御、逃避
侮辱、激怒西班牙人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四、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 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刻板印象的作用: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
偏见的特点
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偏见的认知成份就是刻板印象; 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社会偏见
偏见的成因
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化,人格 认知因素
偏见的危害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持和延续,受到家庭、学校、大众传 媒等的强有力的影响:
家庭双亲的性别刻板印象 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大众传播工具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三、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gender discrimination):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 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请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 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第三节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和维持
三、性别歧视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