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第45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训练1:材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
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
1917 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 卷5 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 2 卷 6 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
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
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 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
(9 分)【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的表达方式阻碍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钱玄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等(6 分,回答 3 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意义:更新了文学观念,声援了文学革命;催促了新文学作品的诞生;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3)为我国后来的文字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9 分,回答 3 点即可)训练2:材料一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彩(注:多),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新生活运动闲话》材料二新生活运动开展初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卫生状况有明显好转。
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
1935年4月17日,在吸食、买卖鸦片最严重的四川成都,关闭了1 300多家大烟馆。
许多城市的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等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张岚《国民党“新生活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生活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并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9分)45.(1)背景:国民政府建立后,欲改良社会风气;留洋出身的各级官吏关注到中国民众的落后;社会上缺乏公德意识,民众生活卫生质量较差。
(6分)(2)成效:改善了城市生活卫生状况;整顿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治安的好转。
(6分)认识: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树立国民新的生活观念,提高了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3分)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
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
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材料二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
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
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答案:(15分)(1)原因:清初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固有的腐败顽疾;从根本上巩固清初在全国的统治。
(6分)落脚点: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
(2分)(2)继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国人丁数到雍正废除人丁税,并在税收手段上进一步规范化。
(3分)意义:赋税规范征收,手续简化,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和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从根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
(4分)训练4:材料: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
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
我国以银为币。
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
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
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
”……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9分)答案:(1)6分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
(2)9分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训练5:材料一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
.......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类。
明代军士地位十分低下,因为“谪发”作为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有相当数量。
.........因此“人耻为军”成为当时人的普遍认识。
明朝中期以后,军职冒滥,占役严重,军士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卫所军士逃匿日多。
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
军籍属于都护府,民籍属于户部。
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实行募兵法。
募兵无特殊户籍,虽领饷银,但不世袭,也无固定驻地。
正统二年(1437),使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日粮四斗。
这样的民壮属地方军,系招募而来。
最初,募兵只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多充实沿边军事力量。
嘉靖以后,明朝便以募兵为主力,卫所军只留虚名,置而不用。
……万历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因辽东用兵,明政府因此募兵更多,国库日绌。
募来的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差,又不能按时发饷,结果也是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
天启时,各地所募兵逃亡的日益增多。
募兵制的弊端到明末已暴露无遗。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卫所制相比,募兵制在军士管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8分)(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募兵制。
(7分)答案:(15分)(1)(8分)军士不世袭;没有军籍;受地方行政管理;流动性大。
(2)(7分)原因: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卫所军士逃跑多,士兵缺乏;卫所制下对军士限制严苛。
所以募兵制取代卫所制。
评价:募兵制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一定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士兵逃亡问题。
训练6:材料一春秋后期公布成文法活动,以郑、晋两国为重要代表。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
“铸刑书”遭到晋国守旧势力代表叔向的强烈反对,“铸刑鼎”遭到了鲁国旧贵族孔子的责难。
——《中国法制史》材料二李悝《法经》共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亦作《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基本内容大体可归纳如下: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
体现“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原则。
第二部分即《杂法》,主要是惩治盗贼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法律规定,相当于现代刑罚的“总则”性质。
——《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守旧势力反对公布成文法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颁布的背景。
(9分)答案:(15分)(1)成文法的制定,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动摇以宗法等级秩序为基础的贵族世袭统治权威。
(6分)(2)特点:系统的成文法典;以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
(3分)背景:经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确立;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壮大;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
(6分)训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
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
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
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
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
”“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
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