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6年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近6年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 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 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2015 Ⅰ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
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
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
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

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 重量体现币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 改革的意义。(9分)
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 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 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2015 Ⅱ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 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 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 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 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 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 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 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 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 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 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 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 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3 Ⅱ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 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 (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 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 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 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 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 被称为“客户”。
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
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
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
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
“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
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 “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 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 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 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 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013Ⅰ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
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
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
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
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
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试题汇编
2009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
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
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
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 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 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 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 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 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 之”。
2014 Ⅰ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 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 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 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 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 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 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 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 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 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 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2011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 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 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 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 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 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 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 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 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 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 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 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 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 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 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 区别。(5分)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 织。(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 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 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 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2012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
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 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 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 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 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 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 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 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 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 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 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 目的。(10分)
目的: 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 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 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 加国家收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 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 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 整。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 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 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