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概论ppt课件
是关键。
刺法: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或方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激
发经气、调整整体功能作用
灸法: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刺法的研究内容 刺法的研究内容包括针具、针法和针刺部位。 1.针具 对针具的研究是刺法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具作为治疗
疾病的工具,经过了从非金属针向金属针的演变。到目
前为止,针具的发展出现了两个重要特点:①由古代的
九针,向毫针为主,多种针具并用的局面发展。 ②由
金属的实质针具向非金属针具的刺激器材,即非实质针
具发展。
2.针法
主要指毫针的针刺手法。它包括现代针法
和古典针法。
3.针治部位
针治部位即针刺施术部位,又叫刺激部位、 操作部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针治部位也
3.弯针: 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可操作 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 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 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 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 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4.折针: 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 针体被腐蚀生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 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刺法灸法学概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毫针的基本结构 2、掌握毫针的检查 3、掌握针刺前准备工作 4、了解针灸技术发展简史
一、 刺法灸法学的定义 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 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针灸要取得疗效,正确地选取穴位 是基础,正确而熟练的刺法灸法操作
24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 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腧 穴
6. 肩髃 [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 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 峰前下方凹陷处。 Jianyu(LI 15)** 肩关节疼痛,上肢不 遂。
[主治]1.肩关节病症 2、其他
瘾疹,瘰疬。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 0.8 ~ 1 。 5 寸,可灸,3-5壮或5-15分钟。
宜用针。
8、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 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针灸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 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 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 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 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2.滞针: 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行针 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 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 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 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
5.刺伤重要脏器: 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 医疗事故。
1.合谷
Hegu(LI 4)** 原穴
腧 穴
[定位] 在手背,第 1 、 2 掌骨间,当第二掌 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1.本经过的肢体病症:肩臂肘腕 疼痛,指端麻木,半身不遂,痹证,痿证,肩 凝等证。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眩晕、目赤 肿痛,雀盲,鼻衄,鼻渊,牙痛,牙关紧闭, 痄腮,面肿,面疔,口眼歪斜,耳聋,耳呜, 咽喉肿痛,失音等。
21
3.手三里
Shousanli(LI 10)**
腧 穴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 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刺灸法] 直刺 1.2 ~ 0.8 寸,可灸 3-7 壮 或5-20分钟。
22
腧 穴
4.尺泽 Chize(LU 5)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 陷处,微屈肘取之。 [主治] 1、肺的实证:咳嗽、气喘、胸 部胀满、咯血(肺热伤络)、咽喉肿痛(邪热 壅肺)。 2、潮热 3、急症:小儿惊风 4、局部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治疗丹毒、急性胃肠炎。
25
7.孔最 Kongzui(LU 6)郄穴
腧 穴
[ 定位 ]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 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伸臂仰 掌取之。
[主治] 1、急症:咯血
2、肘臂挛痛。 3、痔疾。 。 [操作] 直刺0.5-1.2寸 ;可灸,3-5 壮。
26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
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 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 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 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
由传统的毫针之体穴,发展到耳针之耳穴、头
针之头皮刺激线等各种微针系统的刺激部位。
针灸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
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 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20
Hale Waihona Puke 腧 穴2.阳溪 Yangxi(LI 5)** 本经经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 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 中。 [功能]清热利咽、明目安神、舒筋活络。 [主治]1、局部病——手腕疼痛无力。 2 、头五官病——头痛,耳鸣,耳聋,舌本强, 吐舌,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目痛,目翳。 [刺灸法]直刺 0.5 ~ 0.8 寸,可灸, 3-4 壮或10-15分钟。
23
腧 穴
5.曲池 Quchi(LI 11)** 本经 合穴 肘臂痛,上肢瘫痪。 [定位] [主治]1、上肢病症 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 2、肠腑病 ——耳鸣,耳聋,耳前疼痛,目赤痛, 目不明,牙痛,颈肿,咽喉肿痛。 3、高血压 4、五官病 湿疹,荨麻疹,感冒,热病。强健体 5、其他 质。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5-7壮或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