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专题复习练习 含答案

2020届高三历史复习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专题复习练习 含答案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5. 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6.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8.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9. 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C.小篆 D.草书
10.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右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1.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12. 据《国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这表明了( )
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
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
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
13.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A.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
B.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D.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
14. 《史记》载,西周初姜太公被封于山东半岛。

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于是太公劝其女功(纺织业),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上述材料表明,姜太公( )
A.通过工商业开发齐国经济
B.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取消了官营工商业的制度
D.以工商业吸引人口成就霸业
15. 《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

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 )
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游
C.巴蜀地区
D.关中地区
16. 当代学者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

”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

作者意在说明( )
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
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17.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
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18.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 周年,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材料一
(1) 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材料二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

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

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答案:
1---17 DDAAC DCABA AACAC AA
18. (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
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

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

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