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身体素质:肌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和对抗最大阻力来表示,例如:举重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这是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
例如:体操跳高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方式。
中枢激活:中枢NS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超负荷: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
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等张练习: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指以一定负荷或速度,能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的工作能力二、选择题:1、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的发展 A 。
A.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B.速度耐力C.爆发力D.相对肌力2、多级跳和跳深属于 D 。
A.离心练习B.等长练习C.等张练习D.超等长练习3、发展肩、胸部肌肉力量的练习采用下列哪种训练方式 A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4、发展背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5、发展腹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C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6、发展小腿肌力量的练习采用的训练方式是 D 。
A.提铃、推举B.肩负杠铃俯卧上体起C.仰卧起坐D.负重提踵7、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D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8、适合100m跑和跳跃运动员力量训练负荷的最佳负荷是 C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9、适合400m和800m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B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10、适合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A 。
A.30RM负荷B.10-15RM负荷C.6-10RM负荷D.5RM负荷11、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B 。
A.肌糖原物质B.收缩蛋白C.三磷酸腺苷D.肌红蛋白12、肌肉长时间克服一定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 D 。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13、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为 B 。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1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 。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15、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 。
A.大强度训练在先,小强度训练在后B.小强度训练在先,大强度训练在后C.大、小强度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16、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 A 因素的改变有关。
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血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17、青春期开始,男生女生肌肉力量差异开始凸显,男生增长较快,约在 C达到最大肌力。
A.20岁B.30岁以后C.20~30岁D.以上都不是三、判断题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其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 T)?2、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这主要是肌纤维增多的结果。
(F)3、力量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其实质是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T)4、力量素质是许多项目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基础。
(T)5、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肌肉耐力和增大肌肉体积。
(F )6、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顺序,一般是先练小肌群,后练大肌群。
(F )7、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的提高肌肉力量。
(T)8、超负荷原则是指超过本人负荷的能力。
(F)是指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9、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决定肌肉力量的唯一因素。
( F)10、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 T)四、问答题1、简单回答力量训练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一)超负荷原则、(二)专门化原则、(三)安排性原则方法:1、等张练习 2、等长练习 3、等动(速)练习4、超等长练习:2、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最主要是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两类,此外还有年龄、性别、激素与训练。
(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力越大;2、肌纤维类型。
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且横断面积大,肌肉收缩力量也越大; 3、肌肉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收缩是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但要求拉长与收缩间隔时间尽量短;4、关节运动角度。
人体肌肉在肌拉力线与关节角度最适宜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则小;(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激。
中枢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或危急情况下,可导致肾上腺素等物质大量释放,引起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动员的肌纤维数越多,收缩力量越大,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2、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课明显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肌肉放电同步化程度高,收缩和放松高度协调,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来完成技术动作。
(三)其他因素1、年龄、性别.女生达到最大肌力约在20岁左右,男生约在20-30岁,40岁后肌力开始衰退。
2、激素作用3、力量训练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量。
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吸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持续训练: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低氧训练: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
PWC170:指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身体工作能力。
二、选择题1、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B 。
A.肺通气功能B.心脏的泵血功能C.血红蛋白的含量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2、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D 。
A.400米跑B.800米跑C.1500米跑D.10000米跑3、衡量肌细胞摄取氧能力的最佳指标是 C 。
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C.动-静脉氧差D.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4、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D 。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B.慢肌纤维的百分含量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D 。
A.短跑运动员B.投掷运动员C.体操运动员D.长跑运动员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 A 。
A.18-20岁B.20-23岁C.25-26岁D.10-12岁7、下列项目中,最大吸氧量的相对值最小的项目是 D 。
A.越野滑雪B.马拉松C.划船D.100m跑8、乳酸阈值较高的运动员是 D 。
A.百米运动员B.体操运动员C.摔跤运动员D.马拉松运动员9、一般成人无氧阈值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 D 。
A.90%B.100%C.20-30%D.60-80%10、与无氧阈值大小无关的是 D 。
A.受试者的训练水平B.受试者的年龄C.受试者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D.受试者无氧供能的能力11、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称为 A 。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耗氧量12、安静状态下的人体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 C 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以上都不是13、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 A 。
A.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B.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C.儿茶酚胺的影响D.体温升高的影响14、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是 D 。
A.mL/kg·minB.次/minC.mmol/LD.L/min15、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 C 。
A.肺通气功能B.肺活量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D.心脏泵血功能16、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 B 。
A.最大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利用率C.氧的利用率D.每分心输出量17、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 。
A.乳酸阈B.最大摄氧量C.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最大摄氧量利用率18、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运动能力,称为 B 。
A.运动技能B.身体素质C.生理学指标D.运动性适应19、低氧训练对 A 素质的发展作用较明显。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C.柔韧D.灵敏20、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 A 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相对值B.绝对值C.利用率D.百分率21、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 B 。
A.无氧耐力B.有氧耐力C.速度耐力D.肌肉耐力22、下列叙述中, D 不是高原训练的弊端。
A.因缺氧造成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下降B.疲劳恢复减慢C.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D.提高心肺功能三、判断题1、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 F)2、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F)3、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F)4、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T)5、有良好耐力训练的人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有训练者在运动中呼吸频率快,肺通气量大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