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第八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高度的主观判断力
个人的技能、经验 细菌学的专业水平
培训班 实验室进修 学术交流 专业期刊
二、操作手册


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实验室安全措施
样品采集和处理指南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等等
三、检测环境要求-房屋要求
房屋要求:足够宽敞、通风、有良好的照明。 房屋内墙面及地等应采用易于清洁的材料。 房间的设臵应根据工作内容加以分用,设立专 用房间。
第九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 的质量控制
GB4789.1-20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GB 4789.28-2013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T 27405-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微生物检验
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述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 控制概述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细菌49.1%,病毒31.6%,立克次氏体11.3%, 真菌5.7%,寄生虫2.3%。 要做到检验结果准确,又不造成自身感染和从 实验室扩散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室必须有具体 的要求。 基本要求:合理的实验室建筑结构和布局、设 备设施、规章制度、人员能力等。

生物危害评估


一、质量控制相关定义

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质量保证:为了满足实验室质量要求 ,制定
相应的计划并实施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活动

质量手册:是描述质量系统元素的文件或文件
的集合。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念
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
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

无菌区
(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进出无菌室至少要 经两道门,中间隔有缓冲间,无菌室与外间设 置一个可开闭的窗口,用于传递器具。 (2)无菌室必须保持整洁。工作人员进入无 菌室应换专用鞋、专用衣。无菌室使用前须用 紫外线消毒30 min ,操作结束后清洁台面, 再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定期用乳酸或甲醛 熏蒸,彻底消毒。 (3)无菌室仅用于培养基分装等无菌操作, 不能进行有菌标本的操作。操作人员操作时应 严格关门,并戴好专用的口罩、帽子。
培养基配制用蒸馏水的控制
按设备说明,定期清洁离子交换器和更换离子 交换材料。 检测要求:西欧标准为微生物检验用蒸馏水的 特定电导率<0.5ms/m;细菌数<50cfu/ml。 我们日常用的标准为 <10ms/m。 检测频率:1次/每月。 蒸馏水定点供应,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记 录。

检验室建设布局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办公台 2.文件柜 3.样品柜 4.通风橱 5.实验边台 6,7. 无菌台 8.天平台
无菌室建设
无菌台上可放置的物品
物品 酒精灯 数量 1个 物品 灭菌营养琼脂 灭菌双料发酵 管 灭菌单料发酵 管 数量 200ml
打火机
接种针
1个
1个
6根
12根
消毒面团 洗耳球 镊子 油笔
试管篓

净化工作台的控制

水平流净化工作台工作区域,要求洁净度为 100级。空气沉降30min,细菌数<1个/皿。垂 直流净化工作台,细菌数<0.49个/皿. 净化工作台运行检查频次:1次/月,采用细菌 沉降检测。


净化工作台高效过滤膜一般为一年更换一次, 并同时进行粒子与细菌沉降检测。
紫外线灯的控制
安全控制
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 应。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认证后可从事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 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 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 实验活动。

食品微生物检验室
设计原则:方便、使用、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 行 组成: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培养 室和普通实验室 安全级别:为了防止交叉污染,保护工作人员健 康,实验室应至少划分成3个区:清洁区、操作区 和。


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未知和基因修饰的) 来源 传染性 致病性 传播途径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感染剂量、浓度 动物实验数据 预防和治疗情况
微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Ⅰ级(低个体、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人和动 物致病的微生物。 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导致发 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个体、群体和环境不会引 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有治疗药物且传播风险有限。 Ⅲ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 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不会因偶然 接触而传播,或有治疗药物的病原体。 Ⅳ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非常严 重的、一般不可治愈疾病,容易在直接、间接或偶 然接触中传播的病原菌。

容积的控制(二)

吸管的控制:通过小计量容器校准后使用。 小计量容器吸管、容量瓶、量筒等玻璃器皿,
校准周期一般为1-2次/一年。

小计量容器日常使用检查可每周进行一次,包 括容器的完整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pH计
pH计使用前应用标准液进行校准。 缓冲液使用有效期:PH4.00 约 1年 PH7.00 约6个月 pH9.00 约6个月 pH计的维护:电极外表的定期清洗; 电极敏感性检测及极性恢复。
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七、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控
八、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九、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十、实验室安全防护
一、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相 应的技术能力证明(证书及证件)。

微生物检验室应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
的技术工作,并设立质量监督员。
一、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目的

食品微生物学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 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 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四、质量控制分类
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两个组成部分

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 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显微镜的控制
显微镜应有作业指导书,日常维护记录及自校 记录。 显微镜应臵于无振动、避免灰尘、防潮等要求 的环境。
检测方法:仪器测试法和生物测试法。 前者是通过专用仪器检测紫外灯管发射的紫外 光强度。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中表明在距离照射 源1米处,要求其强度为90 lx。 生物测试法:采用一定的菌培养物,经一定比 例稀释,菌量控制在200-250个/0.5ml,涂布 平板在紫外灯光下照射2min,同时设臵普通光 源的对照组,臵37℃培养48h,计算其杀灭率, 要求杀灭率达99%。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二)

高压灭菌锅温度波动范围:110,115和 121±2℃。 高压灭菌锅校准周期一般在半年。

干燥灭菌箱温度控制
干燥灭菌箱的温度校准:用参考温度计进行温 度测试。 干燥灭菌箱温度要求与精确度:160±5 ℃或 180 ±5 ℃。 干燥灭菌箱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



参照温度计:用于校正工作的温度计。
温度计运行检查:一般可采用一次/半年的运 行检查。 日常检查、校准检查、运行检查等都应做好相 应的记录。

培养箱、水浴箱和冰箱的温度控制

培养箱的温差要求,一般显示值与实测值相差 不大于±1℃,箱体内各点温差(内部的温度 均衡性)以及温度波动同样不大于±1℃。 温度监控方法:可将工作温度计臵甘油中,放 入待测箱体内,观察工作温度计的温度,最好 1-2次/天监控并记录。

三、环境设施的相关技术指标
净化室、净化工作区域、洁净环境按国家及部 颁标准进行检测。 空气洁净度指标:

级别 100 10000 ≥0.5μm尘粒(个/L) ≤3.5 ≤350.0 ≥5μm尘粒(个/L) ≤0.0 ≤2.5 活菌颗粒平均数 (cfu/平板) ≤1.0 ≤3.0

检测频率及检测方法。一次/月;空气细菌检 测(沉降法)。

操作区(2)
(4)温度和湿度:不能安装吊扇,应安装空调。 (5)电源:要求提供稳压、恒频的电源;根据仪器设 备要求,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 (6)水源:操作区内须设置水源。用于标本处理(如 细菌染色) 的水槽与工作人员洗手用的水槽不能混用。 (7)污染物处理:操作区须备有消毒缸,以处理沾有 活菌的玻片等污染物品。检验剩余的标本及使用过的 带菌平板、试管均须集中地点安全放置,经消毒灭菌 处理后再洗涤或丢弃。

三、检测环境要求-环境设施要求

专用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与记录(样品存放室) 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指标控制与记录(无菌室等)

专用工作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定期的检测校准
程序。(洁净室等) 特殊环境中的专用设施质量控制应符合有关要 求(净化工作台)

三、检测环境要求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室要求布局合理,操作区 域与办公区域分开。洗涤室、培养室、消毒 间、无菌室应分开。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 冲间。微生物检验室应备有自动或脚踩式洗 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
天平的管理

天平放臵要求:无振动、无气流影响及水平台 面上。

天平要有使用记录。
天平作为计量仪器是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范围, 一般1次/年进行检定。
容积的控制(一)
保证高压灭菌后的稀释剂满足标准用量。 采取称中法来测定蒸发量,体积100ml的稀 释剂起重量为101g。高压结束体积偏差不得 超过1%。 采取先高压后定量分装,可避免因高压造成 的体积误差。 对保存的定量液体应在使用时,注意补充容 积。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一)
高压灭菌锅;可用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 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 测。 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 高压灭菌锅由专人操作,并做好作业记录。 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内臵物品不能太多,单位 体积内的内容物(每瓶内的培养基)不能太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