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图的特性和内容(1)由特定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2)运用地图符号直观性;(3)经过制图综合一览性。
地图内容:地理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2,色彩色相亮度纯度,对比与调和(弱化,分割,渐变,面积,渗透,共同色素)一般要求地图的用途一致、地图的种类、内容相适应、充分利用色彩的感觉与象征性;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作用,形成特色。
3,视觉变量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网纹,地图图形符号设计的基础,提高符号构图规律,加强地图表达效果。
获得数量感(尺寸)次序感(亮度网纹尺寸)体现地图内容的差异
4,地图符号图案化象征性清晰性系统性适应性生产可行性艺术性(方法象形,会意,纯粹的指代关系)(原则构图要形象、简单、规则;构图要有逻辑性,保持同类符号的延续性和通用性;充分利用符号的组合和派生,构成新的符号系统)
5,矩形分幅优点是:(1)图幅拼接方便;(2)各图幅面面积相对平衡;(3)图廓线可避开分割重要地物。
缺点是:制图区域只能一次投影,变形较大;图廓坐标不明确。
6,水系海洋:海岸(潮上带,干出滩,潮下带)和海底地貌;表示:海岸线0.1-o.15mm 青色,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线:……/----(黑),海岸性质(陆岸,干出滩)海底地貌的表示:水深注记青+等深线青+岛礁符号黑+(分层设色)+(晕渲)
陆地水系符号+注记水域15-30%青色内容:河流、运河、沟渠、湖泊、水库(依比例尺|不依)·表示方法:常年河(单线河0.1-0.4mm 双线河水涯线0.1-0.12mm)时令河地下河段消失河段
7 居民地符号加注记表现特征与方式:形状特征:外围轮廓、内部结构;行政等级、
数量特征、质量特征表现方式随比例尺变化: a 随着比例尺的逐渐缩小,表现方式由依比例尺的形式转变为不依比例尺 b 在同一幅图上,同一行政级别的居民地可以是依比例尺的,也可以是不依比例尺的,或两种形式皆有,这取决于比例尺的大小。
8 地貌写景法(旅游图、战役战史图、地理景观图;立体直观不精确)、等高线法(地面上
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正射投影。
封闭的连续曲线)、分层设色法(将地面高度划分为若干个高层带,对这些高层带依次设置不同的颜色,根据颜色的分布可以看出地势高低的分布趋势,直观,整体感)、晕渲法(地貌晕渲是根据假定的光源对地面照射所产生的明暗程度,用色彩的浓淡沿山体斜坡渲绘其阴影,造成山体的明暗对比,以此来显示地貌的起伏和形态特征;;斜坡走向与光线间的夹角越大,受光量越大,因而越亮;迎光面越陡越亮,背光面越陡越暗,平坦地面有淡影。
)
9制图综合的实质用科学的概括和选取手段,在地图上正确、明显、深刻地反映制图区域地理事物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实现详细性与清晰性的对立统一和几何精确性与地理适应性的对立统一。
:影响因素(1)地图的用途和主题(2)地图比例尺是决定地图概括数量特征的主要因素。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4)数据质量(5)图解限制
基本要求(1)较好地反映原图上各要素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2)既详细(尽可能多地表示内容)又清晰,无阅读障碍基本原则:表示主要的、舍去次要的
10选取(选取资格、选取定额)首先确定类别,再是同类要素的选取居民地(等级,数量)行政区划界线(等级)水系(密度,多少)从大到小,选取数量、对象,物体密度系
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即选取后的密度曲线与原始的密度曲线之间呈漏斗形状。
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选取标准越低
11概括形状(删除合并夸大,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
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的对比,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数量(指制图物体的密度、长度、面积等数量特征的概括,选取和形状概括的结果之一)质量(采用合并和删除的手段减少要素的分类、分级)
12移位原则重要性/定位优先级处理方法:舍弃(一方)移位(单方移位或双方移位)压盖(点压面、线压面)
13制图资料(基本,补充,参考)评价目的:明确制图资料在编图中的可用程度和使用方法。
基本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编地图的质量标准1地图的政治性(地图内容会体现作者的政治立场和观点,es国界等境界线,地名,涉及主权的要素)2内容完备性(内容分类分级与新编map相适应,载负量满足要求,图形概括程度满足新编图的详细性)3内容与客观实际的相应性(分级与实地相符,反应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各区间密度对比)4内容观势性(各要素同实地现实情况的一致程度。
地图的成图时间;编图时是否经过现势性修正;实地要素变化的情况。
)5地图精确性(数学基础,位置精确)6复制的可能性(资料通过数字化或扫描的方式输入计算机的可能性。
)
14 编图大纲分析研究制图区域地理概况;分析和评价制图资料;投影、比例尺、分幅;地图的主题和内容;制图综合指标和地图表示方法;制图工艺方案;数据预处理;图面、版式及装帧方案设计。
15设计书内容任务概述,技术指标,技术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说明,资料分析,数字制图环境,数字制图工艺,地图内容的选择、数据编辑和表达,出版、印刷、装帧及版面设计,数字制图产品的质量控制,附录
17统一协调工作目的:正确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消除由于各幅地图作者观点不一致,地图资料的不平衡以及制图方法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对地图的表示方法和整饰进行统一设计,使各地图间便于比较和使用。
必要性自然界中各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不是各要素的偶然组合,而是有着统一的发生发展基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由于各自然图的作者不同,如果地图集的组编者不注意,或在制图方法上不进行协调,很可能这些共同特征不但没有在各相关地图中得到体现,反而会出现许多矛盾之处,这有悖地图集的科学性。
内容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采用统一的原则设计地图内容,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统一协调的整饰方法,统一协调的基础底图,编图按一定的先后顺序
1 居民地综合(建筑物,街道,街区,名称注记;)城镇式(建筑密集街区,稀疏)农村式(街区式,散列,分散,特殊)
城市居民地平面图形化简的原则:1正确反映居民地内部的通行情况;主要街道优先选取,其次选择条件好的次要街道(2)正确反映街区平面图形的特征;(3)正确反映街道密度和街区大小的对比;(4)正确反映建筑面积与非建筑面积的对比(5)正确反映居民地的外部轮廓形状(注意处理居民地轮廓图形与铁路、公路、河流之间的关系)
方法街区类型不同,概括手法也不同建筑密集街区(合并为主,删除为辅。
(合并街区及间距小于0.2mm的建筑物,删除次要街道、细小的凸凹部分及远离建筑区的较小的独立建筑)建筑稀疏街区(选取、合并、删除;选取主要的街道和独立建筑物,删除次要街道和较小的独立建筑物,合并街区及局部密集建筑物,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独立房屋,一般只能取舍,不能合并。
沿街道分布的独立房屋,可与街道同时进行取舍。
)
步骤(选取方位物和水系要素,绘制铁路车站主要街道,选取次要街道,概括内部结构,概括外部轮廓,填绘符号)
注意1注记与街道的关系2、街道的连通性。
3、图廓边的修饰问题
2水系河流选取(量算制图区域的河网密度并进行分级;根据数学方法确定各级的定额指标、长度标准和间隔指标;选取;小于临界值的河流也适当选取,小的河源河,具有联系目标的小河流,显示特征和密度)步骤选取主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
图形概括舍弃小的弯曲,保持弯曲的基本形状;保持河流弯曲的特征转折点,保持不同河段弯曲程度的对比;保持河流长度不过分缩短;对真形河流的图形概括,应注意其主流和支流的区别;河心岛一般只能取舍,不能合并,保持河心岛的平面轮廓特征(上宽下尖)保持辫状河流网状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密度对比关系。
注意1、水系线划应是圆滑的曲线2、图形综合尺寸要统一把握3、注意密度、数量问题4、河流渐变问题
3地貌(地貌形态缩小,地形数据模型综合,等高线综合)
等高线选取(与插会,并会,补充),等高线图形概括,符号和注记的选取,地貌高度表
图形概括
综合原则以正向形态为主的地貌,扩大正向形态,减少负向形态,删除谷地,合并山脊,使山体形态逐渐完整。
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勾绘地形线,等高线选取与图形概况
注意谷间距(2-5mm)山顶选取与合并,、地貌符号、高程注记、山名的选取
1、谷地形态:即使是“V”形谷,也不应是尖锐的形状
2、曲线的协调性。
正向地貌中,要删除的是整条谷地,注意曲线的协调性。
3、等高线不到位,综合操作拖泥带水。
4、等高线应是圆滑的、流畅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