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

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

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

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

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关系式如下:1440N=―――― (1)T周式中:N――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1440――一昼夜时分;T周――运行图周期。

电力牵引区段,由于每日须进行接触网检修,因此,其计算公式为:1440―t网N=---------------- (2)T周式中:t网――接触网检修封锁时间(分)。

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为进行工作量巨大或条件复杂的线路施工,须在列车运行图内规定空隙时间时,其计算公式为:1440―t封N=―――――――― (3)T周式中:t封――运行图规定的施工封锁时间(分)。

在电力牵引区段,线路施工封锁时间,应尽量与接触网检修作业时间相结合,以减少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一、单线区间通过能力第7条单线成对运行图的通过能力,按列车对数计算;单线不成对运行图的通过能力,按每一方向的列车列数计算。

计算单线区间通过能力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使区段内各区间的列车会车方式互相衔接,对限制通过能力的区间,采用最有利会车方式,以利缩短限制区间的运行图周期,提高通过能力。

装有自动闭塞的单线区段,应按照部分追踪运行方式计算通过能力。

列车追踪系数,由铁路局根据区段内车站的配线情况确定。

第8条单线非自动闭塞成对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如下:1440 1440N=――――=―――――――――――― (4)T周t′+t″+τ乙+τ甲式中:N――单线成对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t′、t″――下行和上行货物列车区间运行时分,其中包括必要的起停车附加时分;τ乙、τ甲――乙站和甲站的车站间隔时间(分)。

第9条单线非自动闭塞不成对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如下:行车量较大方向的通过能力为1440N″不=―――――――――――――――――――――――― (5)t″+β不(t′+τ甲+τ乙)+(1--β不)τ连行车最较小方向的通过能力为:N′不=β不×N″不 (6)式中:β不――运行图不成对系数,为行车量较小n′方向列车数与较大方向列车数之比,即β不=―――,下n″1行列数n′=1,上行列数n″=2,β不=―――=0.5。

zτ连――连发间隔时间(分)。

第10条单线自动闭塞区段,按每次2列追踪并有部分列车不追踪运行,其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如下:1440×2N=―――――――――――――――――――――――――――(2--α追)(t′+t″+τ甲+τ乙)+(Ι′+Ι″)α追 (7)式中:α追――追综系数,为追踪列车数与总列车数之比,一个运行图周期内上下行8个列车中有44列追踪运行,其追踪系数α追=――=0.5。

8Ι′、Ι″――下行和上行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分)。

二、双线区间通过能力第11条装有自动闭塞的双线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如下:1440N=――――(列) (8)Ι式中:Ι――自动闭塞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分)。

第12条非自动闭塞的双线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如下:1440 1440N=――――=―――― (9)T周t+τ连式中:t――列车区间运行时分(分);τ连――连发间隔时间(分)。

三、使用补机、双线插入段、单双线区间以及区间内有交叉线和岔线的区间通过能力第13条计算补机区间的通过能力,应根据该区间采用的行车组织方法和补机运用方案,保证限制区间最小的运行图周期。

第14条单线区段使用补机时,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1440 1440N=――――=―――――――――――――― (10)乙甲T周t′+t″+t换挂+t换挂式中:t换挂――车站换挂补机的作业时间(分)。

如补机自途中折返时,应分别按下列情况计算:(1)补机自途中折返不影响通过能力,即t′补+t″补≤t′时,按下列公式计算:1440 1440N=――――=―――――――――――――――――― (11)甲T周t′+t″+τ乙+t换挂(2)补机自途中折返影响通过能力,即t′补+t″补>t′时,按下列公式计算:1440 1440N=――――=――――――――――――――――――甲T周t′补+t″补+t″+τ连+t换挂 (12)式中:t′补、t″补――补机在由车站至途中折返地点之间的往返运行时间(分)。

第15条非自动闭塞双线区段使用补机时,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1)当t′补+t″补≤tT周=t+τ连;(2)当t′补+t″补>tT周=t′补+t″补+t换挂第16条在设有双线插入段和单双线的区段,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考虑双方向列车均不停车在双线区间内会车的有利因素,以利提高通过能力。

双线插入段见图11和图12,单双线区间见图13(图略)。

第17条区间正线内设有交叉线路的通过能力,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计算。

必要时,可用图解法。

第18条区间正线内设有岔线的通过能力,应分别按照无取送车作业和有取送车作业影响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按照每日有取送车作业影响,其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1440--∑T岔1440--C岔(T′岔+T″岔)N=―――――――――=――――――――――――――――T周T周 (13)式中:∑T岔――一昼夜内岔线取送车作业占用区间的总时间(分);T′岔――往岔线一次送车占用区间的时间(分),T′岔=t′岔+τ岔;C岔――一昼夜内车站向岔线取送车的次数;T″岔――由岔线一次取车占用区间的时间(分),T″岔=t″岔+τ″岔。

第19条对于使用补机、双线插入段及区间正线内设有交叉线和岔线的通过能力计算资料,应附记在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内。

第三章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第20条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包括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以公式表示如下:N非=N货+n客 (14)式中:N非――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N货――货物列车数(包括快运货物列车、零担摘挂列车和摘挂列车等)N货=n货+n快货+n零+n摘;n客――旅客列车数(包括市郊旅客列车)。

第21条非平行运行图货物列车能力,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际利用情况分为计算能力和使用能力。

非平行运行图货物列车计算能力,一般应用公式计算法计算。

个别情况以图解法检验公式计算的结果。

非平行运行图货物列车计算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N货=N--〔ε客×n客+(ε快货--1)n快货+(ε零--1)n零+(ε摘--1)n摘〕 (15)式中:N――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ε客、ε快货、ε零、ε摘――旅客列车、快运货物列车、零担摘挂列车及摘挂列车的扣除系数;n快货、n零、n摘――快运货物列车、零担摘挂列车及摘挂列车的数量(对数或列数)。

第22条扣除系数,是指开行一对或一列旅客列车、快运货物列车、零担摘挂列车及摘挂列车,须要从平行运行图上扣除几对或几列货物列车。

扣除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区间正线、行车闭塞方法,同时也受下列因素影响:旅客列车、快运货物列车、零担摘挂列车及摘挂列车的数量,此等列车在运行图上的排列结构,零担摘挂列车和摘挂列车在区段内的作业站次,各种列车的运行速度,区间不均等程度及自动闭塞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等。

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和行车组织方法,对各种列车的扣除系数,暂定如下表:------------------------------------------------------------------------------------------ |区间| | |快运货物| 快零、| | || | 闭塞方法| 旅客列车| | 零担摘| 摘挂列车| 备注||正线| | | 列车| 挂列车| | ||----|------------|--------------|--------|--------------|--------------|--------||单| 自动| 1.0 |1.0 |1.5--2.0|1.3--1.5|α追|| | | | | | |=0.5|| |------------|--------------|--------|--------------|--------------|--------||线| 半自动|1.1--1.3|1.2 |1.5--2.0|1.3--1.5| 摘挂||----|------------|--------------|--------|--------------|--------------| 列车3 || | |I=10|2.0--2.3|2.0 |3.0--4.0|2.0--3.0| 对以上||双|自|--------|--------------|--------|--------------|--------------| 时,取|| |动|I=8 |2.3--2.5|2.3 |3.5--4.5|2.5--3.5| 相应的||线|------------|--------------|--------|--------------|--------------| 低限值|| | 半自动|1.3--1.5|1.4 |2.0--3.0|1.5--2.0| |------------------------------------------------------------------------------------------ 注:其它闭塞方法,可参照半自动的扣除系数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