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习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
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
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1.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2.走过加油站时你从这里能嗅到什么气味?3.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
为什么?4.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向空气中喷洒香水提出问题:(1)同学们闻到什么气味吗?观察到什么现象呢?(2)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现象呢?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气味?小结并导入: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再举几个例子?在很久以前,一些学者已对以上问题做了很多实验与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微观世界,学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种种现象!板书:分子和原子实验探究一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步骤:1. 观察品红固体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
2.将品红分两份慢慢倒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40mL烧杯中。
3.静置,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提出问题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冷水、热水现象如何?提示:温度和扩散的关系,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多媒体图片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板书:一、分子的基本性质设疑:分子很小,如果分子是乒乓球,那乒乓球就是地球了。
分子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阅读: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探究活动二氨分子扩散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几分钟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烧杯A 烧杯B现象解释学生探究观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另一个特点: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归纳解释:1.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
经太阳晒,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2.汽油的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气味。
与此类似的,我们经常闻到花香或者酒香,都是这个原因!3.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思考;1+1≠2?探究活动三分别取50mL水与5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0mL?小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当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100mL。
探究活动四: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
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气、液、固三态。
回忆一下:氧气的三态变化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 3.分子间有间隔;多媒体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小结: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和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是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隔;2.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的过程;3.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间隔比较大;4.气体容易被压缩。
课堂回顾:学完本课你要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2、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快乐套餐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可分的2.分子间有间隔的是()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障冷缩的现象D、海绵能吸水3. 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_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仍然是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教学反思:九年级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学习,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为微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绪言中有关微观知识的简单介绍,为此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此此时介入分子原子的内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兴趣,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化学式、元素符号的分散认识和记忆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有了跃跃欲试的激动。
从平时的教学中看,一部分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也是很丰富的,经常提出一下超前教学阶段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和分子原子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充分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微观世界,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采用了畅言教学系统后,直接把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了解学习的内容,由于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比较以前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和高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的存在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对高科技手段下对分子结构、原子的图片的直观认识,通过课堂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