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及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前言本标准是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化导则之一,下面列出了该系列标准预计结构及公司标准代号:本标准是由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批准人:本标准编号:引言本标准根据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写。
本标准主要对公司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4.3.1条款作出规范性的规定,规定本公司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方式,并对该方式提出规范性管理的要求,以此进一步提高本公司体系运行绩效,为体系审核提供依据。
目录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 (5)4.职责 (6)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6)6.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步骤 (10)7.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台帐的建立及管理 (11)8.检查与考核 (12)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QB/GPEC 20600002-2006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手册》法律法规及其公司相关规定;行业规范;客户的相关要求;当地政府的关于环境方面的有关要求;3. 术语3.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损坏或其他损坏的意外情况;3.2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3.3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4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3.6风险评价: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允许的全过程;3.7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3.8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对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3.8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9相关方: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0环境: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3.1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3.12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4.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公司重大风险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质量部职责负责汇总全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结果,并以此作为公司年度重大风险因素、重要环境因素评审的依据,建立公司年度重大风险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各单位职责4.3.1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培训,使各参与人员能充分理解本标准的意义及方法;4.3.2负责组织各部门、项目及班组的全体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及环境因素识别工作;4.3.3负责对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施工阶段(园区建设部)组织本工程的重大风险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评审会议;4.3.4监督各项目(园区建设部)、部门根据班组(制造公司、应用工程部)的危险源辨识结果及环境因素识别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由各项目、部门根据施工阶段确定该项目、部门的重大风险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4.3.5当施工车间或施工现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施工现场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负责重新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
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5.1园区建设部的危险源辨识按以下进行:5.1.1开工之前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提前做好预防策划工作;5.1.2可根据施工阶段进行,主要的施工阶段划分有:A、临建施工阶段;B、安装工程重大节点施工阶段;C、分部调试及试运行阶段5.1.3当整个工程重要环节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全面进行重新辩识。
5.2 制造公司和应用工程部:5.2.1生产线建设之前必须本部门危险源进行辨识工作,提前做好预防策划工作;5.2.2 调试和生产阶段;5.2.3当局部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生产环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则对局部环节进行重新辩识或增加辩识;5.2.4整个生产流程或重要环节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全面进行重新辩识。
5.3技术中心5.3.1实验室建设之前对危险源(水、电、化学药品等)进行识别和评价,提前做好预防;5.3.2整个实验(测试)过程中对反应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5.3.4当局部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生产环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则对局部环节进行重新辩识或增加辩识;5.3.4试验后对反应废弃物进行识别和评价;5.4各管理部门针对本部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与评价。
5.5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但有5.1.3及5.1.4的情况时,应重新辩识。
识别流程:5.6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完成标准:5.6.1各部门的危险源辨识应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本标准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形成记录;以班组为单位形成记录;5.6.2 辨识的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的施工(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各个方面。
5.6.3危害辨识应考虑正常的作业活动和非正常的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是由组织还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设施。
5.6.4辨识危险源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要求,确定出对人体健康安全影响的所有职业安全健康危害。
5.7 危险源辨识方法及步骤5.7.1划分作业活动(主要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调试阶段、施工或生产阶段、生产后阶段)。
5.7.2 收集必要的资料(包括物资、设备、活动清单;以往的事故记录及统计资料;现场定期监测、检验报告和数据;工艺操作条件、操作频率、暴露时间;化学反应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等)。
5.7.3 进行危险源辨识。
根据划分的作业流程,针对每个流程的作业内容,危险源辨识应对作业内容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缺陷四个方面进行。
应对以下方面思考:5.7.3.1作业活动中存在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正常状态下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异常状态下会造成的划分作业收集资料、每项作业活动中根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四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
根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包括行业标准进行补充辨识)将辨识结果形成危险源辨识清单。
危害,紧急状态下的危害;5.7.3.2作业活动中使用哪些设备(包括机械设备)、材料及工器具,这些工器具在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下会产生的危害;5.7.3.3 作业活动周围环境中会存在的危险(如临边孔洞、交叉作业、易燃易爆品存放等等);5.7.3.4气候变化会对施工或安全产生的影响;5.4.3.5 作业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完成此作业活动的人员结构及组织机构的合理性;5.7.3.6 作业机构内各岗位的安全职责明确程度,未明确将产生的影响。
5.7.4 补充辨识5.7.4.1 针对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评审我公司的施工或生产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如不符合的则列入危险源辨识清单;5.7.4.2.针对行业标准、行业安全措施规定及上级安全文件要求,对于未涉及到的安全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危险源补充辨识。
5.7.5 将所有辨识结果汇总后形成记录清单。
5.8风险评价。
对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先采取5.4的方法进行辨识,再通过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分析危险源导致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大小。
5.9 本公司的危险源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评价法)5.9.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情况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进行打分,并对控制措施进行可行性评价。
用公式D=L*E*C表示式中:L----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率C----危险程度或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D----事故后果严重度分数5.9.2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等级的划分都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6.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步骤6.1环境因素识别6.1.1 公司各部门应识别与各自相关领域的环境因素,并填写附件2《环境因素调查表》报送质量部。
其识别依据为:6.1.1.1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其它的要求。
6.1.1.2环境现状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如噪声排放、化学物质使用、能源消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
6.1.1.3 以往的环境事故和治理情况。
6.1.1.4 相关方提供的记录。
6.1.2各单位确定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施工的临建准备、材料采购和储存、运输、设备检修和安装、设备安装过程中的烟尘、设备的化学清洗和防腐、设备和构件的加工、用水、用电等)。
6.1.3 识别:考虑上述活动所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废油、固体废料、噪音、弧光等给公司、周围的人群、地区带来的影响。
6.1.4 分类:环境因素通常应考虑以下八类:6.1.4.1向大气的排放;6.1.4.2向水体的排放;6.1.4.3向土地的排放;6.1.4.4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6.1.4.5 能源使用;6.1.4.6 能源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6.1.4.7 废物和副产品;6.1.4.8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6.1.5 在识别上述这些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如火灾、爆炸事故等情况)三种状态;6.1.6环境因素评价的准则见附件1环境影响评价准则。
6.1.7当承接新项目或在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活动或服务发生变化时,由相关部门按6.3、6.6的规定及时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并予以必要的更新,并报安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