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马的主要寄生虫病一、马绦虫病马绦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的有三种,即:叶状裸头绦虫、大裸头绦虫和侏儒副裸头绦虫。
这三种绦虫都寄生在马属动物的肠道内。
主要危害幼驹,当寄生数量多时可引起死亡。
叶状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和驴的盲肠、回肠后部和结肠内。
虫体全长2~5㎝,偶可长达8㎝。
头节小,上有4个杯状吸盘,每一吸盘后方各有一个特征性的耳垂状附属物。
无顶突和小钩。
大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和驴的小肠后半部,偶然见于胃、盲肠和结肠内。
成虫全长大80 cm,最宽节片大2.5 cm。
头节宽大,吸盘在顶部,颈节短。
侏儒副裸头绦虫:寄生于马、骡等家畜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
虫体全长3cm,宽5 mm。
头节小,颈节短。
诊断、防治:参照牛、羊莫尼茨绦虫病。
二、马副蛔虫病马副蛔虫是寄生于马属动物体内最粗大的一种线虫。
虫体近似圆柱形,两端较细,外形与猪蛔虫相似。
雄虫长150~280mm,尾端向腹面弯曲。
雌虫长180~370mm,尾部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4部分的腹面。
诊断、防治:参照猪蛔虫病。
三、马尖尾线虫病(马蛲虫病)又称蛲虫,是由尖尾科、尖尾属的马尖尾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内而引起的疾病。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病的特征症状为臀部发痒,故又称“痒尾症”。
形态雄虫体形小,白色,体长9~12mm;有一根交合刺,大头针状。
雌虫长可达150mm,尾部细长而尖,可达体部的三倍以上,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后为灰褐色,阴门开口于体前部1/4附近。
发育史●雌虫将体前部伸出肛门外产卵,虫卵在肛门周围发育→感染性虫卵→经口入动物体内→小肠幼虫逸出→入大肠→成虫诊断1. 参考症状尾根部发痒,脱毛,皮炎。
2. 虫卵检查刮取肛周污物涂片检查虫卵。
3. 虫体检查严重感染时,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
治疗1. 敌百虫2. 噻苯唑3. 石碳酸软膏:涂擦肛周皮炎部。
预防注意卫生、饲养管理、检疫等四、马圆线虫病马属动物圆线虫病是由圆线目、圆线科、和盅口科的许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以盲肠、结肠为主)内所引起的一类线虫病。
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圆线虫和小型圆线虫两大类。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马匹圆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7.2﹪,感染强度最高可达10万条以上,是马属动物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大型圆线虫属于圆线科、圆线属,虫体较大,粗硬,长为14~47mm,形如火柴杆状,呈红褐色或深灰色。
主要有三种:(1)马圆形线虫特征是口囊基部背侧有1个大型、尖端分叉的背齿,腹侧有2个亚腹齿。
(2)无齿圆形线虫特征是口囊内无齿,又称为无齿阿尔夫线虫。
(3)普通圆形线虫特征是口囊底部有2个耳状的亚背侧齿。
诊断、防治:参照牛、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五、丝状虫病(一)牛、马腹腔丝虫病●丝状线虫指丝状科、丝状属的一些线虫,多寄生在腹腔内,故又称腹腔丝虫。
牛丝状线虫病,马脑脊髓丝虫病,浑睛虫病,三种病的病原体是同一种虫体的不同发育阶段。
形态●乳白色,线状。
长数cm至10余cm,尾端部卷曲呈螺旋形。
口孔周围有角质环围绕,在背、腹面,有时也在侧面,有向上的隆起形成唇状,肩章状或乳突状的外观。
雄虫交合刺1对,不等长,不同形;在泄殖腔前后有乳突数对。
雌虫阴门在食道部,产微丝蚴。
常见的牛、马丝状线虫有三种:1. 马丝状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腹腔、胸腔、盆腔,雄虫长40~80mm ,雌虫长70~150mm。
2. 鹿丝状线虫:寄生于牛、羚羊、鹿的腹腔,雄虫长40~60mm,雌虫长60~120mm。
3. 指形丝状线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牦牛腹腔,雄虫长40~50mm,雌虫长60~80mm。
发育史●雌虫产幼虫→微丝蚴→经血循→外周血液,当蚊子吸血时→将幼虫吸入体内→感染性幼虫,当含有感幼的蚊子再吸健康牛、马血时,又将感幼注入健康牛、马体内,在腹腔内发育为成虫。
●当含有指形丝状线虫感幼的蚊子吸非固有宿主马、羊血时,将感幼注入马、羊体内,经淋巴、血循→脑、脊髓→童虫。
●经淋巴、血循→眼前房→童虫。
致病作用和症状成虫寄生于腹腔,致病作用不明显,故临床一般无可见的症状。
诊断取动物外周血液检查,发现微丝蚴即可确诊。
1. 压滴标本检查暗视野可见活动的虫体。
2. 厚涂片检查厚涂片干燥后置水中泡,再镜检微丝蚴。
防治防蚊子叮咬,灭蚊。
因症状不明显,一般不进行治疗。
(二)马、羊脑脊髓丝虫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马属动物和羊,马属动物患病后,逐渐丧失使役能力,重病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致死。
羊患病后,症状和马属动物相似。
形态●本病的病原体是指形丝状线虫的童虫。
乳白色,丝线状,长1.6~5.8cm,其形态特征已基本近似成虫。
发育史参阅牛马丝状虫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后躯和后肢运动失调,腰背不灵活,不能急转弯,不能后退,强行后退时呈犬坐姿势或倒地。
严重时两后肢完全不能负重,甚至呈瘫痪状态。
针刺后躯,反应迟钝或消失。
在没有继发病或并发病时,病畜体温、呼吸、脉搏和食欲等均无明显变化。
重症者多因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继发败血症导致死亡。
诊断1. 皮内试验用指形丝状线虫制备抗原,皮内注射,可进行早期诊断。
2. 参考症状治疗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典型症状出现后再进行治疗,难以治愈。
常用药物为海群生。
预防1. 控制传染源——蚊2. 定期普查牛只3. 阻断传播途径——牛、马、羊分开饲养4. 药物预防(三)浑睛虫病●马属动物浑睛虫病的病原可能有三种:指形、鹿、间或马丝状虫的童虫。
牛浑睛虫病的病原多为马丝状虫的童虫。
●形态长约1~5cm ,乳白色,线状,其形态构造均近似各该虫的成虫。
●发育史参阅牛马丝状虫病。
●症状常侵害马、牛的一只眼,多为1~3条虫体,游动于眼前房中。
早期表现为羞明,流泪,角膜和眼房液轻度浑浊,眼睑肿胀,瞳孔放大,视力减退。
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诊断在眼内发现虫体即能确诊。
●治疗角膜穿刺法取出虫体(中兽医:开天穴取虫)。
●预防参照马、羊脑脊髓丝虫病(腰痿病)。
六、马副丝虫病(血汗症)●马副丝虫病是由丝状科副丝属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组织和肌间结缔组织中引起的疾病。
临床特征:常在夏季引起马躯干部位的皮肤出血,如同出血汗,故称血汗症。
(详见296页)。
七、马胃蝇蛆病●是由胃蝇科胃蝇属的肠胃蝇、红尾胃蝇、鼻胃蝇和兽胃蝇的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胃(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消瘦和中毒。
马胃蝇在我国普遍存在,牧区马的感染率几乎达100%。
其幼虫除寄生于马属动物外,偶尔寄生于兔和犬的胃内,人也有被感染的报道。
形态●成蝇形似蜂俗称“螫驴蜂”。
●第三期幼虫粗大,长约13~20mm。
有口前钩,虫体有11节构成,每节前缘有刺1~2列,刺的多少因种而异。
虫体末端齐平,有1对后气门,气门腹侧有背腹直行的3条纵裂。
生活史发育属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治疗1. 兽用精制敌百虫胃管投服2. 二硫化碳混于面粉糊内用胃管投服3. 伊维菌素皮下注射预防1. 在成蝇飞翔季节,定期喷洒药物于马体,以杀死1幼2. 幼虫寄生于口腔阶段,可用5%敌百虫豆油喷涂杀死幼虫八、伊氏锥虫病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1880年由伊氏首次发现于印度水牛体内。
该病是由吸血昆虫机械传播的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的一种原虫病。
其病原体是锥体科、锥体属的伊氏锥虫。
马属动物感染后,常取急性经过,如不及时治疗,一般1~2个月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牛感染后,多呈慢性经过,有的呈带虫现象。
当饲养管理不良时,牛也可以呈急性发作,导致死亡。
形态●伊氏锥虫呈柳叶状或纺锤形,大小15~34×1~2µm,前端比后端尖。
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椭圆形。
虫体后端有一小点状动基体,靠近动基体有一生毛体,自生毛体生出1根鞭毛,沿虫体伸向前方并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最后由虫体前端伸出体外,成为游离鞭毛。
●血涂片经姬氏染色后,核和动基体呈深紫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兰色。
发育史伊氏锥虫寄生在易感动物的血浆和造血器官中,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在吸血时进行机械性传播。
流行病学1. 易感动物马属动物和犬易感性最强;牛易感性较弱,多呈慢性经过,有的经过3~5年陷于恶液质而死亡;其他多种家畜、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2. 传染来源各种带虫动物;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安徽省主要是水牛。
3. 感染途径:主要是吸血昆虫吸血传播,其次也可以通过胎盘感染,消毒不完全的采血器械,注射器等均可传播本病。
4. 地理分布和流行季节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季节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
老疫区,季节性不强,因有带虫现象,一旦饲养管理不良、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出现症状。
致病作用(主要是一种免疫病理反应)1. 虫体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锥虫在血液中增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使锥虫溶解。
锥虫溶解后释放出毒素,作用于宿主。
锥虫在血液中寄生和增殖,宿主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使锥虫溶解死亡,释放出毒素。
VSG(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虫体,逃避了抗体的作用,重新增殖,出现新的虫血症高潮。
如此反复,使虫体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
2. 锥虫毒素作用的结果:(1)高热(间歇热):41℃以上,由于锥虫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时,引起体温升高;因虫体是周期性进入血液的,所以本病的热型是间歇热。
(2)贫血、黄疸:对造血器官的损伤,引起红细胞的溶解,出现贫血与黄疸。
(3)水肿、粘膜出血:对血管壁的损伤,引起水肿、粘膜出血。
(4)低血糖、酸中毒:对肝脏的损伤,虫体消耗糖,肝脏解毒能力降低,引起低血糖、酸中毒。
(5)皮肤干裂、四肢肿胀、耳和尾干性坏死:症状1. 体温突然升高达40-41.8度,间歇热。
2. 消瘦贫血,可视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呈水样。
3. 四肢水肿,为特征性变化(肿腿病)。
4. 皮肤龟裂,流出黄色或血色液体,结成痂皮而后脱落,同时脱毛,出现无毛皮肤。
5. 耳、尾干枯,严重时部分或全部干僵脱落。
6. 蹄壳脱落。
7. 眼睛充血、潮红、流泪,严重时结膜外翻,内眼角有黄白色分泌物。
8. 引起流产、死胎、泌乳减少或无乳。
病理变化1.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为本病显著特征之一。
2. 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断面呈髓样浸润。
3. 血液稀薄,凝固不全。
4. 胸腹腔有大量浆液性液体。
5. 脾:急性病例脾肿大,髓质呈软泥样;慢性者较硬,包膜下有出血点。
6. 肝:肿大。
7. 肾:肿大,混浊、有点状出血。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1.血液检查:(1)压滴标本检查:血﹢等量生理盐水(2)染色标本检查:姬姆萨或瑞氏染色(3)集虫法:离心、取白细胞层涂片2.血清学检查:间接血凝试验、ELISA试验等。
3. 动物接种试验:采病牛血0.1 ~0.2mL,接种于小白鼠腹腔,隔2~3天后,逐日采尾尖血液,涂片镜检虫体,观察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