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4)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 发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八、治疗
原则:一旦怀疑本病,即应开始正规治 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 的关键。
1、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 (1)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15~30mg/(kg.d)q8h, 或500mg/次 q8h ,连用14~21天。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精品课件
七、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和潜 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或脑神经的感觉 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相对轻血清及脑脊液查出抗体 和核酸阳性可以鉴别。
(2)肠道病毒性脑炎:夏秋多见,病初胃肠道症状,脑 脊液中的病毒分离或PCR检查阳性可帮助诊断。
(3)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本病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 陷如AIDS或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PCR检查脑脊液 该病毒阳性而易于鉴别。
(2)更昔洛韦:用于阿昔洛韦耐药者 。
精品课件
2、免疫治疗: (1)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2)转移因子; (3)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病情危重
、发现出血性坏死灶;头颅MRI有点状脱 髓鞘病灶,提示有变态反应损害者;可 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g冲击治疗。
精品课件
3、全身支持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平衡
2、前驱症状:发热(体温可高达40°C )、头痛、肌痛、全身不适、腹痛、腹 泻等;
精品课件
四、临床表现
3、多急性起病, 约1/4患者有口唇 疱疹史。
精品课件
4、额颞叶症候群—两侧不对称、弥漫性病变 :
(1)精神症状:约80%患者出现,部分首发 或唯一的症状,易误诊、漏诊,应提高警惕。 表现为反应迟钝、行为异常、言语错乱、欣快 、木僵等;
(2)神经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体征 :偏盲、偏瘫、失语、眼肌麻痹、共济失调、 脑膜刺激征等;
(3)癫痫发作:形式多样易变,可全身性或 部分性;
重症患者可出现去皮层状态、脑疝而死亡。 精品课件
五、辅助检查
1、腰穿脑脊液(CSF):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 细胞数:轻、中度增高,以单核细胞为
主,红细胞增多,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轻、中度增高; 糖、氯化物正常(5%糖可稍降低);
2、EEG:早期即可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额颞区为主,但非特异性检查
精品课件
脑电图
Þ 弥漫性异常, 以颞\额区为主
疱疹病毒性脑炎周期性复合波
疱疹病毒性脑炎恢复期
精品课件
3、头颅CT:一侧或双侧额颞叶、海马 、边缘系统低密度区,其中若有点状高 密度影,提示有出血性坏死;病灶在起 病6、7天出现 4、头颅MRI:早期出现长T1长T2信号的 病灶;优于CT,但价格贵
(3)检测CSF中HSV-DNA:PCR快速诊断 (4)脑组织病理:
光镜—出血性坏死; 电镜—Cowdry A型包涵体;病毒颗粒; PCR、原位杂交—HSV病毒颗粒; 6、脑活检---确诊
精品课件
六、诊断
1、疱疹:口唇、生殖道等; 2、发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及
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CSF、EEG、头颅CT、MRI异常; 4、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 5、确诊靠病原学、脑活检。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 分为Ⅰ型:约占90%,多见于成人; Ⅱ 型:10%,多见于儿童
、新生儿、胎儿; 病毒原本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一旦机体
免疫力下降,可被激活,入脑而引起病 变。
精品课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造成宿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乃至损伤 HSV-1的病毒蛋白基因ICP34.5的作用 氧化损伤是HSE另一重要损伤机制 宿主细胞反应是HSE的另一方面
精品课件
三、病理
额叶、颞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 神经细胞核内可见Cowdry A型包涵体;
精品课件
大体病理
非对称性出血(常累及颞叶内侧&额叶下部)
精品课件
镜下病理
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 神经元&胶质细胞 可见核内Cowdry A型包涵体
精品课件
四、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四季均可发病。 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
精品课件
影像学检查--CT
n 局灶性低密度区 n 散布点状高密度
(颞叶常见)
精品课件
影像学检查--MRI
T1
T2
额颞叶病灶为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
精品课件
5、病原学检查—确诊 (1)检测HSV抗原:ELISA法 (2)检测HSV特异性IgM、IgG抗体: ELISA或
Western印迹法,病程中2次级以上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 增加即可确诊;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SE)
精品课件
一、定义
HSE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
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 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 脑损害;
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精品课件
单纯疱疹病毒(HSV)
精品课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静脉营养;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加强 护理; 4、对症治疗:
脱水降颅压;物理降温;控制抽 搐;后期康复治疗等。
精品课件
谢谢!
精品课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