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小说2
六 寻根小说的得与失
贡献:(一)它促进了当代文化与几千年传统文化
更自觉的‚续接‛,有益于将当代小说人物故事 臵于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利整体地,历史地 开掘民族生活意蕴。 (二)它的文学笔触探向了古代文化遗风和民族文 化尽理结构,以寻找原始生命力与现代生命方式 的关系。 (三)它的文学视野北起白山黑水,南到吴越湘楚, 注意从人与地域文化习俗,与地理人文环境的交 感中,揭示了性和伦理道德的张力,从而强化了 文学的地域人文色彩。
尽管‚文化寻根‛在动机上有反拨的一面, 而实际上又有对以上二者顺应的一面。 首先,从‚寻根文学‛同当时主流文学的关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 文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1)它是反思文 学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 的深层反思:‚反思文学‛着重在社会政 治层面对极‚左‛思潮展开猛烈而无情的 批判;‚寻根文学‛则从民族文化传统的 劣根性,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次揭示历 史因袭的重负如何成为深入批‚左‛的阻 力。
三 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 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 《受戒》、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 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 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 爸》《女女女》,阿城《棋 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 遗风》,冯骥才《神鞭》。
二 寻根文学概念
指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的小说。它通过对特定地域的 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生活的描写,试图站在 时代的高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以发现民族古老文化中带有生命力的根须 和病态的根须,目的是重铸民族精神。主 要代表作家:阿城、莫言、韩少功、王安 忆。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 论主张而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艺 术流派。 1985年4月 韩少功《文学的‚根‛ 》 “民族文学
《棋王》
《棋王》写了一个生活在‚文革‛时代,在 物质极度匾乏的年代里,为求棋道而舍弃一 切的‚知青‛王一生沉醉于下棋的故事。 作品以内在精神的自由达到了对一个造成物 质贫困的痛苦时代的超越,客观上起到了对 现实的批判和否定的作用,同时高扬人的主 体精神,高度肯定了精神存在的永恒性价值。
第一部分: ‚王一生‛的出场:
80年代小说
文化寻根小说
一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 国门敞开后,导致了中西方 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 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 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 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文学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文学自身的解放 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
个人与大时代的关系: A、送别: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我(家破人亡,冷静对待) 王一生(举世皆醉我独醒) ——边缘心态 (被时代放逐,自我放逐)
“父母生前 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 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 走, 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 不在留城政策之内。我野狼似 的转悠一年多,终 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 资,我便很向往 ,争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
C、围棋
1)下棋与‚吃‛――生存和兴趣 2)‚何以解忧‛与‚何以解不痛快‛—— 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凡人的追求 3)‚运‛和‚势‛——时代与个人
D、叙事方式:
1)我与王一生的故事相互辉映 2)风尘高人与民间文学因素的引入
第二部分:民间文化与知识分子主流文 化的对抗
A、‚吃‛的问题的回应 1)精神会餐辛酸而荒诞的意义: 2)野餐:社会体制外的生存方式 B、棋: 1)无字棋的浅层意义:来自于母亲的不理解 的宽容(对生存的紧张) 2)与倪斌的下棋:民间文化与知识分子主流 文化的对抗——民间文化的兴起与传统精 英文化的没落。
(2)‚寻根文学‛的产生也是对改革文学的 反拨和超越。改革的最大阻力是陈旧的观 念和僵化的文化心态(早已悖时的文化心 理定势)。‚寻根文学‛文学对我们民族 文化心理的沉思与探讨,实际上是为了超 越,为了更好地改造民族心理以顺应时代 发展的潮流,推动改革的发展。
其次,‚文化寻根‛的口号虽然在表面上是 为了反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但实际上 更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向本民族文化传统 回归的趋势的顺应。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 斯、秘鲁的略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除此之外,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日本 作家川端康成、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 也对寻根文学的形成发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被誉为‚寻根 文学‛扛鼎之作,获1983-1984年第三届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他又相继发 表了《树王》、《孩子王》,合称‚三 王‛。1986年以后,阿城创作了一组以 《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小说)为题的具 有散文化倾向的笔记小说,继续他在美学 领域的探求,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后,创作以随笔为主。散文集《闲 话闲说》、《威尼斯日记》、《常识和通 识》等。
第三部分
过渡:战前的平静
民间的‚棋道‛与知识分子‚棋道‛最终的 分道扬镳 倪斌的妥协与王一生的坚守 有意味的风景描写
第四部分:王一生:民间的、道家 的文化中的‚个人‛
棋王诞生的前提:体制外的民间的比赛 棋王诞生的过程:车轮大战 第一处:“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 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 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眼睛虚 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 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车轮大战对 他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挑战,一种因为认 真而显得没有多少把握的挑战。
之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下,根不深,则叶 不茂。‛
1985年7月 阿城 《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5期)
‚我的根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寻根作家对于‚根‛的理解,总的说来就是 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各自的具体创作实 践中则各有侧重。 一批带有较浓郁的乡土背景的作家把‚根‛ 指认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 化。 如: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作品‛
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 ---对民族落后文化形态
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 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中国文化 精神,内涵更接近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B、‚吃‛:
1)饥饿感与‚吃‛ 2)‚饥饿感‛下的吃与‚美食家‛的吃 3)‚吃‛的细节 抹――摁――拈――呷―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 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 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 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 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 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 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 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 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 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 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 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 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 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 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 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王一生 :不随流,不合污, 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 然于世。
( 3 )辩证分析的态度: 多关注一些半封闭地区 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意 识的撞击,揭示了传统 文化在现代思潮日甚一 日的冲击下不断扬弃更 新的运动轨迹。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贾平凹‚商州系列‛
贾 平 凹
李 杭 育
主要作家和作品 地域文化: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 ‚葛川江系列‛;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 皮绳扣上的魂》等。 传统文化: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 郑义的《远村》、《老井》;韩少功的《爸 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有时也把汪曾祺、史铁生、莫言、陆文夫、邓 友梅、冯骥才等的一些小说也划入其中。
五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首先表现在它打破了当代文学此前各种思潮所体现出 的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这对打破建国后的文学长期处于政治统辖下的一体 化格局具有深远的意义,为80年代末‚众声喧哗‛ 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 尊的格局。各种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纷纷涌现,许 多作家表现出文体家的特色,他们在语言风格、隐 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因而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次‚文的自觉‛。
就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热潮而言,是对 西方现代文明东渐的一种冷静思考,也是 古老民族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过程中的一 种自我心理调整。‚寻根‛,在20世纪末 的中国,说到底,乃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 会发展,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 ‚寻根文学‛作为一股文学潮流很快就过去 了,但‚寻根热‛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是 深远的,诸如‚旅游文化‛、‚服饰文 化‛、‚酒文化‛、‚茶文化‛、‚食文 化‛、‚文化诗歌‛、‚文化散文‛等, 无不是在‚文化小说‛的引发下而滥殇的。
局限: ‚复古‛,对传统文化无批判的沉迷和 回归。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 倾向。
作家的创作容易选择僻远、原始、蛮荒 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视对现实社 会人生问题和矛盾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