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节内容。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教材提供了情境图和操作活动。

课标中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所以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是:一、利用书上主题图编成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习数学就是身边的事,让学生“我要学”。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构建分数的概念,降低知识难度。

二、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二)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三)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学情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

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本提供的素材,我设计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演示法,激励法。

学生的学法是:合作法,操作法,比较推理法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纸及纸带、蜡笔。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秋游吗?看,三一班的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森林公园(出示91页—92页主题图),他们多高兴呀,有的在玩积木、有的在折纸、有的在喂鸽子、有的在分西瓜,小明和小亮也饿了,小明拿出来一个月饼,把它切成了两半,一人一半(引导生说出一人一半就是平均分成两份,一人一份)。

师:看谁还能在图中找出其它平均分成几分的。

生:根据图回答。

师,好,我们先看一个故事,引导出狗兄弟买月饼分月饼的故事,并填空。

师:我们看看狗兄弟怎么分月饼的,用刀对半切开来,平均分成两份(师用课件把分月饼的过程演示一遍)。

师:其中的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数表示吗?(不能)那“一半”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生根据经验可能说是0.5,也可能说出12。

) 师:真不错!0.5是我们学过的小数。

12是一个什么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主题图,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兴趣和愿望。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不能用学过的像1、2、3……这样的数表示了”,学生认数,由整数、小数到分数,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让学生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 12。

(1)12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 12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说出12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师:(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分成一块大一块小)如果这样分,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 12吗? (让学生明确如果一个物体不是平均分成两份,就不能用12 表示其中的一份。

)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指着另一半月饼)那这一份呢?让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 12 。

(课件:在另一份上写 12) 师:现在同桌俩互相说说 12的意思。

(同桌交流,师巡视倾听、纠正)师:把月饼分成2份(不是平均分),用12表示对吗? 生:不对,因为没有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不能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对分数“21”含义的理解,学会分数的写法和读法,并强调“21”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分数。

(2)教学31 师:小明同学今天过生日了,现在要切蛋糕,爸爸一份,妈妈一份,小明自己一份。

师: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写作什么。

生: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31(3)引导出分数的概念:“像12 ,3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知道了 12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它怎么写。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条小短横,表示平均分,它的名字叫“分数线“;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它的名字叫“分母”;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它的名字叫“分子”。

这个分数“21”是由1、2和一个短横合成的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分数。

也就是说,分数须含有分数线、分母、分子。

这个数怎么读呢?(生读,师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归纳: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动手做一做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引导学生动脑筋,怎么样去折纸可以找到一个正方形的14。

然后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折法(三种方法),教师分析,讲解。

课件展示折纸的方法。

(5)欣赏世界各国国旗。

课件展示了六个国家的国家,由这些国旗你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练习一课件中共出示了五大题练习,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点名回答,要求说明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教师指导分析讲评。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1)由小猴子和小猪吃西瓜的故事引导出12 、14之间的大小关系。

(2)课件出示三个圆,分别表示12 、14、 ,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角度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正确判断出大小。

归纳: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五)巩固练习二课件中出示了两大题练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1、要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

2、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分数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意义。

4、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师:你们有收获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展示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案,并说出是几分之一。

下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九、教学反思:(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从整数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呈现了两个小男孩分月饼情景图让学生理解一人一半就是每人分得月饼的二分之一。

认识二分之一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用时较长,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用一道练习题过渡到了四分之一,学生根据对分数的理解,很容易就猜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

随后的分数联想是教材上没有出现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对分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加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无数多个。

练习设计也按照梯度原则,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

从学生课上做题情况来看,基础练习做的很好。

(二)加强实践活动,重视体验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折出不同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第二次是折出相同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第三次是折出不同图形纸的几分之一。

三次操作及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新知识、技能的“生成”自然顺畅,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效果较好,但在细节上把握不足。

主要有:1、学生认识二分之一时,对平均分理解不够,说二分之一含义时学生不会强调平均分。

2、教师的评价语言还需加强。

十、案例点评: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教与学的方法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次折纸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教师指导启发性强,语言准确,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脑、手、口、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新知识、技能的“生成”自然顺畅,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刘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平均分”的认识,在学生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强化“平均分”对认识分数的重要性。

折纸活动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认识材料由课内到课外,直观认识充分,抽象概括到位,学生体会全面,感受深刻。

从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看:教师语言亲切,行为关爱,诱导学生操作,尊重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进步。

学生尊敬老师,注意聆听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发言,并敢干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从教学效果看:在学习过程方面,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了分数的含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方法,并在头脑中建立了“分之一”数与形的表象;在学习态度方面,感受到了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