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物流业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物流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录引言 (1)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 (1)物流概念的引进的和形成阶段 (1)物流近代化阶段 (2)物流合理化阶段 (2)物流现代化阶段 (2)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3)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4)日本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物流业的建议 (5)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这门新兴科学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以期能够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

在日本,“物流”是2O世纪5O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的流通经济新概念。

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到现在日本物流业已近完全形成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

发达的“物流”,是日本战后迅速堀起的重要因素。

国外有学者称,在2l世纪,谁掌握了物流( 或配送),谁就掌握了市场。

日本建设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以及推进设施现代化与流程合理化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物流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日本的物流观念虽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是发展迅速,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一)、物流概念的引进和形成阶段(1956——1964)l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1958年6月日本组织了流通技术国考察团对日本国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

在1961~1963年上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缩写。

到1963年下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输送展望》杂志在l964年6月号中刊登了日通综台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

在物流概念导人日本的过程中,1964年日本通产省为降低产业总体成本,开始推动除生产销售之外的第三种成本及搬运、保管、包装等物流成本的削减。

产业构造流通部也设立专业的流通委员会。

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物流既被理解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又被认为是流通过程各种活动中物理商品的取扳活动。

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二)、物流近代化阶段(1965——1973)1965年到1973年间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但是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

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五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现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围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随着物流概念的传播和形成,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

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大量物流设施。

主要是随经营规模的扩大增设物流中心,或确保大量输送手段等充实物流硬件的举措。

另一方面,如果说前一时期日本的物流可以用“人工装卸”来形容物流低级化的话,那么进入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代,为了解决仓库不足,出入库时间长、货车运输欠缺、大量生产的产品无法顺利流向市场等问题,开始广泛推广货台、叉车等装卸机械化,导人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发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

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系统也不断增加。

此外,这一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在这期间,日本建立了许多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和物流子公司,实行了物流系统化。

开展了物流教育、物流咨询工作。

为了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推动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于1970年,在日本同时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即,“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

开展了一些全国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而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才告一段落。

(三)、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4)1974到198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

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改变,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

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发展已达到了成熟期,可以说它进入了以消费(生活)为主的时代。

从整个社会来看,开始注意环境间题,特别提出了节省资源和能源的问题。

在物流方面,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重点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

如开展城市之间和市送货业务,路线配送、集中配送、送货到户等,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而且物流工作己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期间,于1983年,日本第三个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学会”诞生了,它主要是由日本一些大学和科研所的教授、学者、专家们组成,侧重于研究物流理论方面。

同时,在东京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物流会议”(1979年)和“仓库自动化国际会议”(1981年),开展了国际间物流学术活动。

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

此外,这一时期物流子公司的建立也开始兴起。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围地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

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日本全国围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

互联网物流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加速订货、发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减少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建立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应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四)、物流现代化阶段(1985——至今)这个阶段,日本无论从整个经济发展和物流活动来说,都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更加明显。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

而随之而来的产品的个性化、多品种和小批量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

其结果是使得整个物流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变化,即集约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方向发展。

在销售竞争不断加剧的状况中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

这表现在80年代后期日本积极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方面。

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多样化,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日本有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的说法,即由于经营战略的要求使物流成本上升出现赤字。

因而,如何克服物流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是90年代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大纲是根据日本政府决定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和创造规划”中有关“物流改革在经济构造中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2004年,为止既要达到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又要实现不亚于国际水准的物流服务,为此各相关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物流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这一指示而制定的。

这个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化发展的指针,对于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该大纲提出到2001年物流发展的3项基本目标:第一,亚太地区便利性且充满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第三,减轻环境负荷。

同时该大纲指出今后日本物流进一步发展、强化的方向是:(1)信息化的推进(2)物流技术的开发(3)物流人才的培育(4)新物流服务的开展(5)国际化的对应(6)包装机械化、在库管理数码化的推进(7)整体系统化的加强(8)社会资本的充实(9)规格化、标准化的推进(10)共同化、协作化的推进。

二、日本物流业发展现状(一)、.物流效率持续改善总体水平高。

据统计,日本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目前平均约为7%左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和我国的18%的水平,也低于美国的8%,且该比率的下降趋势仍在持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物流企业管理、仓储和运输三大机能的物流费用成本比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二)、.第三方物流发达。

日本企业普遍专注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积极推进企业部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已成为日本物流的外包重点,物流外包促进了第三方物流迅速增长,并成为日本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

(三)、.物流组织模式向供应链物流演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改进,即利用信息技术全面规划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供应链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这种改进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局限。

(四)、.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大发展。

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特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规划发展和政策扶持物流园区。

日本根据经济特性将全国分为八大物流区域,在各区域建设和整顿物流设施形成物流园区,区域间通过干线运输(高铁、高速和近海运输)形成跨地区的物流系统。

三、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由上图可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2012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为18%,较2004年的18.80%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近年来物流效率逐渐提高,但提高速度缓慢。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0%。

相比之下我国物流成本过高,在微观上降低了生产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宏观上则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据统计,在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9.5万亿元,同比增长27%,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而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

进口货物总值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下降,但是比重任然偏高。

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8.4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0%,物流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经济运行中物流含量偏低,以及物流管理水平低,使得我国物流业难以与国际物流水平看齐。

据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这些环节费用的消耗以及大量存在的库存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的总体实力与日本物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物流落后不仅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已近成为许多跨国公司不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的制约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