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情况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由于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变得开放了,教师的调控手段多样,学生自由表达,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多媒体手段多起来了,无可否认,这样的课“观赏性”强多了。

留心我们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如下笔者认为“误区”的现象。

1.过分特别强调独立自主合作自学功能,忽略拒绝接受自学促进作用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敢多讲,动不动就分组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探究能力”。

我们知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发现新规律,是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多媒体使用不当,对多媒体的倚赖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二、矫正策略及方剂性思索“语文”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也有的说是“语言文化”。

叶老的说法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为: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笔者认为,无论怎么样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课堂教学的内容须要存有挑选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经验理解。

有的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体会;有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辅助理解。

而当这一切都难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时,就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比如语文中的书写,尽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摆正字的间架结构,如何握笔,但没有学生亲身实践,这一切也就是纸上谈兵而已。

所以,语言实践不是逢文必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做一些选择。

2.语言课堂教学的方式应当多样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用的还是听说读写。

至于如何机智灵活地采取这些方式,纯属教师的见解和功底。

比如,说一说,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开个辩论会辩一辩、听一听、看一看,有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来演一演;写一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一创。

当然,实践方式的选择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相信只有在这样具有浓浓语文气息的“实践”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激发。

总之,近10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民主氛围、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

给以往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

既然是改革,就必然存在偏差,我们冷静地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繁荣“”热闹”的场面,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只要我们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多观察、多思考,纠正其中的不和谐音符,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一、多样教学内容提升自学兴趣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面对单调的教学内容时,总是会表现出一种不积极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挖掘出更多符合于小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以往老师在教学中,总是采用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学生对于陈旧的课本内容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如果老师不拓宽自己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更多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就得不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对于小学生的发展以及培养就成了空谈。

因此,老师在开始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阅读教学来进行。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资料。

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把作文教学进行渗透。

比如,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老师提供有趣绘本的观察,来进行看图说话。

让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阅读来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

通过一系统的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创新出更多的语文教学方式,并把作文教学穿插于整个教学当中。

从而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培育学生的文学创作素材搜集能力1.利用教材来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在教学中辨认出,有的学生在展开文学创作时,经常可以发生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对于一些事物的叙述也不能抒发确切。

必须化解这个问题,就须要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累积更多的作文科学知识。

比如说:课文中发生的一些词语、片段等。

根据新课改的建议,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注重文本,融合这点建议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课文自学过程中,把碰到的一些讨厌的词语、句子、段落时,把其诵读下或者抄录下来。

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体会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构筑起至一些文学创作素材,当自己想回去叙述一件幸福的事物时,自然就可以显露出来那些累积在其大脑中的词句,有效地化解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问题。

比如,我们教学《黄山奇石》这篇文章后,可以精心安排学生运用这种文章的写作方法,故事情节特点去写下一篇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景物。

不仅与学生兴趣结合,还使其累积了一定的文学创作素材。

2.利用日记来积累写作素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辨认出,存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在文学创作时整体表现得相当出众。

存有这个习惯的学生,不仅在平时就展开了文学创作撰作,而且还在写日记过程中,累积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素材。

日记本身所抒发的内容非常广为,学生可以把一天中听见的、看见的、想起的都用日记去展开记录。

在日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绪获得一个释放出来,而且就是一个比较民主自由的表达方式。

这无疑为学生累积文学创作素材提供更多了有效率的途径。

学生很乐意以这种方式去记录自己的心情与见闻,并且在这种方式下,写作水平可以获得快速的提高。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培养写日记的习惯,比如说,非政府一次春游,或者学校举行了一次有意思的亲子游戏,老师都可以建议学生把当时的情景与体会用日记的方式去展开记录。

此外,老师还可以非政府学生至户外回去展开观测,按自己的兴趣去观测小自然,使学生体会鸟语虫鸣,把内心中想抒写的情感用日记去抒发。

同时,老师可以非政府一些存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说,利用植树节、雷锋自学日、九一八记念日等,使学生的各种情绪都能够获得抒发,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下促进作用能力,又多样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素材三、培养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思维1.以开放式结尾去培育学生想象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小学语言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只有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文,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提高。

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绘本、小说等内容,然后不把故事的结局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展示内容,以自己的想象来把这些内容进行完善。

例如,我们在进行《恐龙的灭绝》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恐龙的不同种类的形态以及特征,让学生直观了解恐龙这种生物的习性以及形态。

把重点的词汇进行讲解,起到词汇积累的作用。

2.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培育学生自学积极性当前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可能梦想成为一名警察,有的可能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歌手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被老师利用来让学生进行想象的绝佳机会。

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内容是“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班会之前,让学生分别写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并且在班会开展时与同学一起来分享。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想象能力。

让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要加倍努力地学习知识,不断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这种方式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会非常高,所以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他们的兴趣来引导。

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他们的内心中树立起用写作表达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意识。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笔来描写自己的所思所感。

一、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老师亲近的关系,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

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强调“天、地、师、君、亲。

”为人民必须要尊重的对象,而过分的强调尊重就形成了一种敬畏。

其中的师,指的就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老师。

直到今天,不少学生对于老师还是存在一定的敬畏感,认为老师死板严肃,不可亲近。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在课上遇到不会的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和同学之间起的一些矛盾也不敢和老师交流,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们的学习还是生活都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而我们作为老师,就要主动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更应该展现出他们更具有亲和力的一面。

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给同学们讲一些课外的故事,或者是开一些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这对于拉近师生关系十分有帮助。

而在课下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经常于同学们聊天,了解他们所关心和喜欢的话题,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印象,对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来说,十分有必要。

二、把课堂“送给”学生谁是课堂的主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直以来,老师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这就是当今的课堂现状。

而且老师常常从上课铃开始,一直讲到下课铃响,中间没有一点停顿。

这样的老师敬业精神固然值得肯定,可是课堂效率却不见得高。

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时期的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最长时间仅为25分钟左右,长时间的讲课,他们并不能完全吸收。

所以说,我们要施行一种更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单纯的听讲,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效率,要真正的让学生们思考起来,而让他们思考起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说,课堂上说话的、传授知识的不应该仅仅是老师,更应是学生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其余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样一来,就有了思维的交互和碰撞,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明晰教学目的,杜绝应试教育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很容易因为考试而进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无论是进行什么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习成绩,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

这就是明显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