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问题【摘要】就目前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简要介绍此两种时间测定的方法、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
【关键词】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活酶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不断出现方法更新和试剂商品化、操作自动化,改变了以往靠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工作效率低的局面。
过去的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1],并成为实验室检查的常规项目。
1 玻片法凝血时间和 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1.1 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缺陷的简易过筛试验。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玻片法很不敏感,国外早在60年代即已淘汰。
即使是被认为是较好的试管法,对第Ⅷ、第Ⅸ因子缺乏病例的阳性率也不高,而且操作繁琐。
某些出血性疾病需要查凝血时间时,现已改用 APTT 代替[1]。
1.2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数量、功能和毛细血管功能的过筛试验。
目前我国临床常规实验室普遍采用的 Duke 氏法,甚不敏感。
少数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及血管性血友病(vWD)等需要作BT时,应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 改良的 Ivy法 );后者要求患者在上臂缚压脉带,充气并维持一定压力,再用特制的刺血刀具 ( 目前这种刀具主要靠进口 ),切一标准切口,记录出血时间。
操作繁琐、费时,不能列为常规。
该法影响因素很多,Crowl ey等列举的主要因素有 : 技术操作、切口的方向和部位、皮肤的温度和 Hct,特别是后者影响较大[2]。
1991年LIND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出血时间不能预测外科出血”的文章[3]。
1990年RODGERS和LEVIN也发表了文章,认为出血时间要重新评价[4]。
该二文收集了大量评价出血时间临床应用价值的文献资料,认为这种方法 ( 包括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 对某些出血性疾病,特别是用于手术前预测出血,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强。
因此在外科术前不必将出血、凝血时间作为常规[1]。
如果少数有出血史或出血体征,需作该项检查时,凝血时间改用 APTT,出血时间用正规的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下面就简要介绍凝血酶原测定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测定的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等[1]。
2 PT测定2.1 原理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加到枸椽酸钠抗凝血浆中,37 ℃保温,测定血浆凝固时间(PT) 。
如果患者凝固时间延长,表示血浆中缺乏 ( 或降低 ) 某一种或几种凝血因子。
本法主要用于过筛检测外源凝血途径依赖维生素K的第Ⅱ、第Ⅶ、第Ⅹ因子。
另外,第Ⅴ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以及存在相关因子的抑制物时,也可出现异常结果。
2.2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及贮存[1]用一次性塑料采血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采静脉血液;采血技术要熟练,不可过多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致使组织液混入血液中;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并不应超过5 min;针筒内见到血即应解开止血带,否则某些凝血及纤溶因子会活化,并可使红细胞比积 (Hct) 升高;血与枸椽酸钠抗凝剂按 9∶1混合,轻轻颠倒混匀,防止不洁的试管和不合格橡皮塞的污染。
贮血应用清洁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或其他不沾湿的容器,避免接触活化凝血因子;取得血液后应尽快送到血液检验室。
在运送中应避免剧烈振动和日光直射;一般要求自采血到测定不得超过 4 h,不可久贮;如在室温中贮存过久,第Ⅴ因子会破坏;另一方面,在4 ℃贮存过久,会导致第Ⅶ因子活化。
实验室在取得血样后应尽快分离血浆并尽快测定;血液如发现凝固,应弃去不用。
2.3 标本制备 PT和APTT试验都必须用乏血小板血浆(PPP),分离血浆时要求相对离心力(2 000~2 500)Xg,离心30 min。
用浊度法测定终点的自动化凝血仪,溶血和较明显的黄疸及脂血均会影响测定结果。
2.4 造成结果错误的原因[1]2.4.1 与标本或样品有关的问题血标本收集管注入血液过多或不足;患者红细胞比积>55% 时未校正枸椽酸盐液体积;用了非规定的抗凝剂 ( 如 EDTA或草酸盐 ) 或未加抗凝剂,或抗凝剂浓度不准确;用了已凝固、溶血、黄疸或脂血样品;血标本混匀不当或剧烈的混匀;采血器或贮血管不洁,已受到污染;污染了肝素。
2.4.2 分析前的问题血标本送验延误或用了不合规定的容器和方法运送、处理或贮存血标本。
2.4.3 与试剂有关的问题试剂己被污染;复溶时水或稀释剂加量不准确;复溶时未用规定的溶液;试剂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而变质;试剂复溶后超过了规定的稳定期或试剂己超过有效期。
2.4.4 分析过程的错误如保温时间不准确、温度、加试剂量以及操作步骤不准确等。
3 活化APTT推荐方法APTT 是检测“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也是当前用于凝血因子治疗、肝素抗凝治疗监控以及检测狼疮抗凝物 ( 一种抗磷脂自身抗体 ) 的主要手段。
其临床应用频率仅次于 PT或与之相当。
APTT 是从复钙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 改良而来。
它用脑磷脂 ( 比 PT测定用的凝血活酶少了蛋白质部分,故名部分凝血活酶 ) 作为血小板代替物,加到PPP中,同时加入了活化第Ⅻ因子的激活剂。
较之PTT,其凝固时间缩短,并且排除了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对血浆凝固的影响。
迄今为止,ICSH和ICTH尚未有 APTT 测定标准化或试剂标准化的方案,仅NCCLS于1992年提出了一个编号H29T的暂行规范[5]。
以下是我国 APTT 测定标准化初步方案[1]。
3.1 原理将一种脑磷脂 ( 血小板替代物,即部分凝血活酶 ) 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保温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钙离子。
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 ( 以秒计 ),即为APTT。
本法主要用于过筛测定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如因子Ⅻ、Ⅶ、Ⅸ、Ⅺ、PK、HMWK 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同时也用于上述因子的抑制物测定和肝素治疗的监控。
3.2 测定步骤3.2.1 样品采集样品的采取、贮存、运送与 PT测定相同。
注意:应用清洁的塑料或硅化玻璃采血器采血及贮血,防止凝血因子接触活化。
3.2.2 标本制备标本 ( 乏血小板的血浆 ) 的制备与 PT 相同。
注意:必须用PPP测定。
3.2.3 温度水浴箱或电热块的温度为 (37±1)℃,要经常检查温度是否准确。
3.2.4 接触活化时间加激活剂活化Ⅻ因子的时间要保持一致。
各仪器和试剂生产厂家的规定可能不一样,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
3.2.5 操作已预温(不超过30 min)的APTT试剂一份,与预温(不超过10 min)的待测血浆一份混合,立即开动秒表计时。
至规定的接触活化时间 ( 各商品要求不同 ) 终了时,加入预温37 ℃的CaC12液一份,混匀,同时开动秒表。
至出现血浆凝固时,停表记录血浆凝固时间(以秒计)。
4 PT和APTT的临床意义[7]4.1 血浆PT测定正常参考范围:正常PT为11 s~14 s,超过正常对照3 s为异常。
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或口服避孕药等。
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4.2 活化APTT测定正常参考范围:35 s~45 s,临床意义: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 s以上有意义。
本试验较CT敏感,凡参与血浆凝血活酶生成的各种因子缺乏时,均可引起APTT延长,尤其Ⅷ、Ⅸ、Ⅺ因子含量减少所致的各种血友病时多见延长,能检出因子Ⅷ:C<25%的轻型血友病。
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以及有抗凝物质存在时亦可延长。
也可作为血友病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之一。
APTT缩短见于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症等。
5 活化的APTT和血浆PT可见下列4种情况[6]5.1 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脏疾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包括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5.2 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低、vWD等。
5.3 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陷症,获得性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5.4 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凝血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陷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可有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地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会延长。
【参考文献】[1]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308312.[2] Crowly JP,Metzger JB,Valeri CR.TheVolume of Blood Shed During the Bleeding Time Correlates with the Peripheral Venous Hematocrit.Am J Clin Pathol,1997,108:579584.[3] Lind SE.The Bleeding Time Does Not Predict Surgical Bleeding.Blood,1991,77:25472552.[4] Rodgers RPC,Levin J. A Critical Reappraisal of the Bleeding Time .Semin Thromb Haemost,1990,16:120.[5]NCCLS.Document H29T(tentativeguideline).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est(APTT),1992,12:22.[6]王鸿利.出血的实验诊断[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7]杨春生,宋乃国.临床检验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