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作者:乌日汉毕力格乌日罕阿如娜丽丽白梅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摘要:目的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明确川楝子的中毒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工作基础。
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川楝子组灌胃相应药物溶液,连续给予21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ALT、AST、CREP、UREA、Tg,CHO、TP指标。
结果川楝子可显著提高血清AST、ALT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TP含量显著下降(P<0.05);Tg,CREP含量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5714 g/kg剂量时有明显的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剂量不可超过2.5714 g/kg。
关键词:川楝子;亚急性毒性;肝脏;肾脏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70-04Experimental Study on Subacute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Wurihan, Bilige, Wurihan, Aruna, Lili, BAI Mei-rong(School of Mongolian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Inner Mongolia)【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toxic dose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by sub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to clarify the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o provide a working basis for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MeLia toosenda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drug, and r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Lia toosendan group was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drug solution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for 21 days, and the blood was collected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to detect the ALT, AST,CREP, UREA, Tg, CHO, TP indicator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Results: MeLia toosenda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rum AST and ALT cont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HO and TP contents (P<0.05) and Tg and CREP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MeLia toosenda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and is dose-dependent. The dose of 2.5714 g/kg has obvious hepatotoxicity, s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dose should not exceed 2.5714 g/kg.【Key words】MeLia Toosendan; Subacute Toxicity; Liver; Kidney川楝子蒙藥名为巴茹日,性凉,具有清巴达干希拉、燥热性希拉乌素、杀虫止痛等功效。
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附注为“藏楝”。
《观者之喜》:称其“对巴达干希拉合并症、热性希拉乌素、皮肤瘙痒、新陈浊热等症有良效”[1]。
川楝子有小毒,故使临床应用受限。
研究表明,川楝子炒制和乙醇提取物可产生肝肾毒性,短期内大剂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容易蓄积中毒,肝毒性机制与自由基、炎症因子和脂肪酸的代谢轮廓有关[2-6]。
目前鲜有川楝子生药对肝肾亚急性毒性的研究报道。
亚急性毒性为染毒期不长,或接触毒物时间数十天对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或结构引起的损害,估量发生毒性影响的剂量[7]。
肝脏、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易感靶器官。
由药物所致的肝肾损伤和急慢性肝肾功能衰竭日益加剧[8]。
本研究以生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亚急性毒性评价川楝子的的毒性、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其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工作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动物 SD雄性大鼠,体重为(200±20)g,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SCXK(辽)2015-0001)。
饲养条件:自由进食饮水,光照12 h,室温24 h维持23±1 ℃。
1.1.2 药品与试剂川楝子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药制剂室提供;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尿素氮(UREA)、肌酐(CREP)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
1.1.3 仪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obas c 311,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移液器(Eppendorf N13462C,德国Eppendorf公司);小型离心机(Eppendorf5430R,德国Eppendorf 公司)。
1.2 实验方法1.2.1 川楝子溶液的制备取川楝子药材,进行粗粉后,过80目筛,备用。
1.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样本收集取SD大鼠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川楝子高(2.5714 g/kg)、中(1.2857 g/kg)、低剂量组(0.6429 g/kg),每组8只。
给药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
除正常组外给药组灌胃相应的川楝子溶液,每日灌胃1次,连续至21 d。
末次给药24 h后,禁食不禁水的条件下,异氟烷麻醉各组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3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测肝、肾功能指标。
采集肝、肾组织固定于10%甲醛,对其进行常规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um、进水、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肾病理变化。
1.2.3 数据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进行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行为学表现川楝子高剂量组大鼠自发行为减少、行动缓慢、毛发耸立、尿量多且发黄、个别死亡等;中剂量组体重无明显变化、行动缓慢、毛发耸立、饮食排便较正常、无死亡现象;低剂量组未出现明显反应。
2.2 肝、肾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剂量组ALT、AST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AST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低剂量组CHO、TP显著下降(P<0.05);川楝子中剂量组TG显著升高(P<0.05),CREA下降(P<0.05)。
提示,川楝子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
血清TG升高,CHO、TP降低,可能是营养和吸收能力减弱,也提示肝功能受损,肾功能紊乱。
结果见表1,图1。
2.3 肝肾组织脏器指数结果采集大鼠相应脏器,进行精密称定,按脏器指数(mg/g)计算公式:脏器重量(mg)/体重(g),进行计算,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低剂量组肝脏指数明显增加(P<0.01),对肾脏指数无影响。
结果见表2。
2.4 病理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肝小叶结构清晰,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索和肝血窦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圆润、饱满,肝板排列整齐。
川楝子高剂量组肝细胞明显水胀,可见大小不一的水泡;中剂量组个别肝细胞水胀,胞质疏松淡染;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
肾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较清晰,肾小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形态正常。
川楝子高剂量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水肿;中剂量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
见图3。
3 结论川楝子2.5714 g/kg剂量时具有明显肝毒性;在1.2857 g/kg剂量时未见明显的肝脏毒性,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在0.6429 g/kg剂量对肝肾未见明显异常。
4 讨论川楝子是蒙医临床疗效显著的清巴达干协日,燥热性协日乌素,新浊热等症的常用蒙药之一。
药物的毒性成分即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川楝子含小毒因而极大的限制其药用价值。
川楝子生药对肝肾亚急性毒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及肝、肾中毒剂量及毒性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9]。
血清AST、ALT是评价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关键指标[10]。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剂量组ALT和AST升高,低剂量组AST和AST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川楝子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ALT、AST活性,说明川楝子的毒性已造成大鼠肝脏损伤和功能障碍。
血清UREA、CREP是肾功能受损敏感指标。
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剂量组UREA呈升高,中剂量组CREP下降(P<0.05)。
本研究表明,川楝子可引起肝功能病理损害,肾功能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提示,在不同等条件下对川楝子毒性肝臟敏感性要高于肾脏。
综上,川楝子亚急性暴露可引起大鼠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而肾功能指标未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表明在2.5714 g/kg,1.2857 g/kg剂量时川楝子可能会触发大鼠潜在的肾毒性反应,可能与其给药剂量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