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京杭大运河不同时期的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和概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词,在讨论并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访问有关大运河的网站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与大运河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掌握一定的收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课前即向学生打出展现京杭大运河风光的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
教师:有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人间也有一条“银河”。
那就是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运河两岸的风光。
它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河。
[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倘徉在我国古代这条重要的水路通道上,去探寻它的往昔今日。
2、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运河往昔]
(本部分按时间顺序,从三方面讲述大运河的开凿历史,力求还原其前后经过而不局限于课文中仅仅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
三部分图片依次打出,让学生简单的概括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地图图片及文字说明大致如下:
1、《胥溪图》、《邗沟图》。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由春秋时期的吴国所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攻伐,天然河道的水运已经不能满足军运需要。
楚国、吴国、齐国、秦国等诸侯国因应战争的需要,纷纷开凿运河。
吴国水军强大,更需要一个便捷畅通的水上运输网。
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
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后不久开凿的,它以太湖为起点,经淀山湖和泖湖,流入东海,为太湖开拓了出海口。
胥溪、胥浦的开凿,把整个东南水系连成了一体;邗沟是大运河的基础工程,与胥溪、胥浦一样,也是吴国所开凿。
吴王夫差当政时,国力强盛。
他下令开凿邗沟,决心挥师北伐,称霸中原。
邗沟从扬州北上,经过高邮湖,转向东北,入博之、射阳二湖,又折向西,经白马湖与淮河相接。
2、《隋朝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运河贯通了南北水上运输系统。
隋代的中国,再一次成为统一的帝国。
因应战争与民生的需要,隋代投入在运河建设上的资金和民工都是前所未有的,从587年开始,分别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前后不间断地施工近三十年,动用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极尽艰难。
隋代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
3、《元代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是对隋代已经成形的大运河的改造。
元代定都大都
(北京)以后,深感京都地区物资匮乏,与江南地区往来不畅。
为了使南方的粮食、丝帛可以便捷地运到大都,元代统治者接受了水利专家郭守敬等的建议,对隋代大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一是重新开挖一段河道,将京都和大运河中段联结起来,二是逢弯取直,缩短了大都到江南富庶地区的航程距离。
元代大运河完成后,航程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近700公里。
大运河到元代初步定型,今天的大运河(打出图片),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及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解决有关运河开凿的原因、隋代运河的分段及连接的水系等相关知识点,并在学生回答结束后以提纲的形式做一归纳。
教师:从春秋时期最早成型的胥溪到乾隆年间的疏浚,在大运河千年的开凿历史中,隋朝炀帝时近三十年的施工,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隋炀帝与大运河的千古评说。
下面我们就从古人的诗词中来了解。
[第二部分:诗词运河]
(大运河是一条生命的河,艺术的河,一直活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尤以唐代诗人写得最多。
描写大运河的诗词,在内容上有三类:一是写开凿大运河民工的悲惨命运,揭露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二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并对当年开凿运河的民工寄予深切同情;三是对沿河两岸美丽风光的赞美。
这些诗词,随着大运河的长流不息而流传千古,其中有的成为古典文学的精品。
本部分主要选取前两类的诗词,从文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重要意义。
)
可选取的诗词例如:1、《隋炀帝挽舟者歌》(北朝无名氏)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2、《汴河直进船》(唐朝李敬芳)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3、《汴河亭》(唐朝许浑)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
4、《汴河怀古》(唐朝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分析古诗中对大运河及隋炀帝的各种评价,然后让学生自我取舍,谈一谈对大运河及隋炀帝的评价,最后教师可做一总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乘龙舟游江南的愿望,他征发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但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南北交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补充大运河促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加强说服力。
)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如何让昔日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这是我们乃至整个国家都迫切关心的问题,你能为大运河的发展献计献策吗?
[第三部分:今日运河]
这部分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课前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然后课堂上相互讨论形成建议,二是教师事先作好充分的材料收集工作,拿到课堂上交于学生思考讨论。
本人认为第一种方式较好。
先拟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于学生分组讨论:
1、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两岸的船坞、码头、庙宇、民居,展现了中国悠久历史的丰富画面。
清代的康乾盛世,江南盐商富甲天下,依靠的就是运河船运。
在空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十分发达的今天,你认为大运河在航运方面还能有所作为吗?值得再每
年花钱保养河道吗?
(我们宜从成本、载运量、中国沿岸港口的流通量等考虑这个问题;从运输业来看,船运的载货量比其他交通工具多,加上因运输较需时,相对运费较便宜,因此航运理应仍占一席位。
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热点问题,从当前大运河在我国的“北煤南运”和“南水北调”工程中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方面思考。
)
2、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绵延近1,800公里,沿岸名城多不胜数,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从北京算起,大运河流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阴、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座城市里,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大运河的历史记忆,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在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大运河有什么独特的文化?对于一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面临消失的困境,我们可以制定和实施哪些保护方案?
(宜引导学生收集运河沿岸各地的遗留文化遗迹方面的知识,最好举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比如徽班由运河进京,造就京戏;南京烤鸭也是由运河来到北京,演变成现在饮誉中外的北京烤鸭。
最后应联系当今的大运河申遗这一热点问题来强调它的文化价值。
)3、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京杭大运河独占了两项第一: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和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但千百年来,由于人们保护观念的普遍缺失,政府保护措施的缺失以及保护法规的缺失,使这条历经岁月沧桑的千古一河几近湮废,她已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了,保护运河,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沿线城市、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
你认为解决运河污染问题、保护运河两岸环境的关键在哪?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可能解决吗?
(我们可结合文化、经济、旅游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要务,但环保问题也绝不能忽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保问题相继出现,政府有需要从城市规划方面多做工夫,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同步计划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不能在开始时只顾发展经济,后来才解决环保问题就太迟了。
)
最后教师作一总结:京杭大运河和古老的长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里,大运河又重新焕发青春,也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