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读边城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
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
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
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
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
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
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
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
”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
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
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3.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
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
这也是“美”的化身。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回答4——7题(每题3分)萧何追韩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数与萧何语数:屡次 B.若亡,何也若:如果C.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只是 D.一军皆惊一: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①顾王策安所决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C.①诸将亡者以十数②范增数目项王D.①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下列各组句子都能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A.①上大怒,如失左右手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B.①顾王策安所决耳②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C.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D.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②吾亦欲东行,安能郁郁久居于此乎7.太史公评述的话,表明他对韩信的基本态度,下面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对韩信的“贫无以葬”母,却“行营高敞地”的孝行表示赞赏。
B.对韩信为汉家立下功勋而被杀表示愤愤不平。
C.对韩信叛逆汉家的行为提出批评,对韩信最后的悲惨结局表示惋惜。
D.对韩信未能奉守《老子》之道全身远祸表示遗憾。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6分)(2)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 问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4分)10、有人通过两句诗直接描写出傍晚鸟儿归家的情景,但没有说出的言外之意是————————(将句式补充完整)(4分)11、补充名句(7分)(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3)其声呜呜然——,——,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12——15题莫辨张飞与李逵关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短长,论者已经很多,我不想插嘴。
倒是三国中的张飞,让我想到了宋时的李逵。
说起来,这是一对很有意思的人物,不知别人如何,在我,自从二十多年前初读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就再也分不清谁是张飞谁是李逵。
这两个形象给我造成的模糊感,时至今日,仍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张飞太像李逵了,而李逵在我心中,怎么想怎么就是张飞的影子。
你看那张飞粗鲁、憨直,和有时候表现出的一点点狡黠和李逵的鲁莽、粗野,以及时不时流露出的些许刁滑何其相似乃尔?是不是活脱脱给人以一胞兄弟的感觉?然而这感觉也得到了影视编导们的验证,荧屏上的张飞和李逵的形象塑造,是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从张飞和李逵形象的如出一辙,倒是可以触发人们的灵感,寻究一番影视之外的莫辨张飞和李逵的现象。
其实,李逵也好张飞也好,在各自的故事中个性还是很鲜明的。
虽说他们在我心中常常“打架”,但丝毫没有亵渎经典的意思。
至于这之外,便不能不对时下的文学和艺术报以挑剔的眼光去打量一番。
譬如目今散文、随笔集大行其道,于是便从书店翻阅到书摊。
不翻犹可,一翻便全无了新鲜感。
这个集那个集铺天盖地,却都是名字上玩花样,不过是把一只鸡割成了鸡头、鸡胸、鸡翅、鸡腿和鸡爪,如此而已。
上边是说书的内容似是而非,实际上,连书的封面也难分辨出张飞和李逵,大家不妨到街上走走,看看是否分得清那封面美女如云的刊物,都是谁和谁?只刻意摹仿,拿自己的个性展价出卖,创作上了流水线。
而制造“文化快餐”的结果,充其量是作者大名的见报率,和不无小补的一份份“润笔”。
有颇知名的人曾大发感叹,言曰:怎么今天满世界都是作家!可他却不想想,连他自己都在负责地扼杀自己,群起效尤又有何可诟病的?辨不清李逵张飞的文章满天飞,说来还算是好的。
实际上,文坛、书坛之外,歌坛、舞坛、影坛、剧坛等等,李逵张飞已经抡着板斧和丈八蛇矛杀将上来了。
在下浅陋,说了半天,不过是对文化圈的喧嚣浮躁发一点管窥蠡测。
如果说再把范围扩大,把我们的吃穿住行,一应用度全包括在内,大家思量思量,我们周围的抄袭和模仿,假冒和伪劣,你有天大的本事,又怎能把难辨李逵和张飞的现象说深说透?所以,我只能说,自己在这里不过是玩玩石子抛抛砖头。
12、第四段中,作者认为“目今散文、随笔”“全无了新鲜感”,其主要根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不超过20字)(4分)13、(1)第五段中“群起效尤又有何可诟病?”一句如何理解?(4分)(2)全文最后一句,作者说“自己在这里不过是玩玩石子抛抛砖头”是什么意思?(4分)14、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阐发议论的?请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