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的,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升高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的,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的超极化突触后电位。

3、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4、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导致的突触传递被抑制的现象。

5、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6、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感觉接替核,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感觉的神经纤维。

7、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起自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广泛投射,调制和维持大脑皮质的激醒状态,形成感觉的不同背景的神经纤维。

8、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9、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肌梭:由梭内肌纤维与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组成的,两端附着于梭外肌并与其平行排列的肌肉长度感受器。

11、肌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2、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13、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二、填空题1.根据电生理的特性,可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纤维分为 A 、 B 和 C 三类。

2.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突触后膜表现为超极化。

3、中枢抑制根据其形成机制的不同,分为突触后抑制和___突触后抑制__抑制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_ 传入侧支性抑制___和回返式抑制。

4、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分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两种类型。

5、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和相对不疲劳性。

6、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改变、后放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7、肌梭是感受肌纤维的长度感受器,而腱器官是感受肌纤维的张力感受器。

三、选择题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E )A.极化 B.超极化 C.后电位 D.复极化 E.去极化2.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 D )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去极化 D.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3、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 ( C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4.牵涉痛是指( A )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内脏及腹膜受牵拉时产生的感觉5.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C )A.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B.引起特定感觉C.维持大脑清醒状态 D.是所有感觉的上行传导道6.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A.引起指定感觉井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B.维持觉醒C.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D. 调节内脏功能7.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D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 B.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C.横断脊髓时大量出血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高位中枢的调节8.叩击跟腱引起相连的同块肌肉收缩属于( B )A.肌紧张 B.腱反射 C.屈肌反射 D.姿势反射9.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B )A. 肢体麻痹 B.去大脑僵直 C. 脊体克 D.腱反射加强 E.动作不精确10.叩击跟腱时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收缩,是由于刺激了下列哪种结构?( C )A.腱器官 B.痛觉感受器 C.肌梭 D.皮肤感受器 E.触-压觉感受器11.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D )A. 感受器是肌梭 B.基本中枢位于脊髓 C.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D.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增强 E.反射引起的是受牵拉的同块肌肉收缩12.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C )A. 兴奋和抑制 B.负反馈 C.反射 D.条件反射 E.自身调节13.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E )A.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B.是后天经过学习训练形成的 C.数量无限D.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E.一旦建立就会终身保留14.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后, 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B )A.左半身 B.右半身 C.左侧头面部 D.右侧头面部15. 谈论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B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C.非条件反射 D.自身调节活动四,问答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有哪些特征?答:①生理完整性。

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必须是完整的。

②绝缘性。

由于神经膜和髓鞘的存在,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互不干扰,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可靠。

③双向传导。

实验条件下,动作电位向两端传导④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具有较长时间地产生兴奋、传导冲动不疲劳的特性。

2.比较丘脑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

答:特异投射系统是指起自丘脑感觉接替核,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感觉的神经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起自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广泛投射,调制和维持大脑皮质的激醒状态,形成感觉的不同背景的神经纤维。

二者的起源、投射方式、终止区域和功能不同。

3.试述突触传递的全过程。

(EPSP与IPSP形成机制)答:信息通过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

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化学性突触传递以神经递质作为媒介,其信息传递经过电-化学-电的过程来实现,具体过程为: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②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胞外Ca2+进入胞内。

降低轴浆粘度,促进突触小泡位移;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④递质与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Na+、Cl-)通透性改变;⑤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突触后电位;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是则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轴丘部位引发动作电位,兴奋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使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电突触传递冲动不是以递质为媒介,而是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梢的动作电位来实现的,类似于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试述突触前抑制及突触后抑制的含义及其形成机制。

答:突触后抑制是指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突触前抑制则是由于突触前膜活动的改变(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而导致的突触传递被抑制的现象。

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并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一种抑制。

即突触前神经元通过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相连的另一神经元或原突触前神经元抑制,前者称传入侧枝性抑制,后者称为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在于轴突-轴突-胞体串联式突触的存在,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的活动引起轴突-胞体突触的前膜活动的改变(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从而导致突触传递被抑制。

试述去大脑僵直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5.何谓肌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分类?答:肌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分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当快速牵拉肌腱使肌梭兴奋时,Ia类和Ⅱ类神经纤维传入兴奋性升高,引起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从而使其支配的梭外肌收缩。

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的维持与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6.试述脊休克的定义、临床表现和产生机制。

答: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临床上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整合的肌牵张反射、屈肌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粪和尿潴留等。

之后脊髓固有的反射活动逐渐恢复。

其产生的机制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紧张性调节作用(主要是大脑皮质和脑干的下行控制)。

7.试述去大脑僵直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答: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其产生机制是由于中脑上、下丘之间的离断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而抑制区活动减弱所致。

8.简述大脑初级运动皮质的功能特征。

答: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具功能定位精确、倒置分布、交叉支配和区域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关的特征。

功能定位精确指大脑初级运动皮质的神经元具有精确的功能定位,即刺激该运动皮质的特定部分可引起特定肌肉的收缩;倒置分布指代表区在冠状面上呈一倒立的人体,但头面部内部的排列是正立的;交叉支配指皮质对躯体运动呈交叉性支配,即刺激一侧运动区可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但在头面部除下面部和舌肌外其余的肌群支配为双侧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代表区一半以上的神经元是支配参与手部活动及参与讲话的肌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