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制约人的命运——浅析《边城》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山水人情画,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无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与此同时沈从文又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自觉不自觉的揭示文化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边城的人民受到传统文化,巫楚文化,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也造就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关键词传统文化,巫楚文化,现代文明Abstract <<Border Town>> presents us with a beautiful landscape painting human life without exception, in which people are re-defined light profit, faith from about. At the same time passed Shen describes the fate of the peopl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reveal the fate of culture on the decisive role of people,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people of Frontier Town, the malaysian chu culture,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is has also accomplished their tragedy destiny.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alaysian chu culture ,civilization前言《边城》为我们描绘了湘西世界特有的自然风情和人情美,富有浓重的湘西情结。
整部作品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为线索,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简单,优美而又充满忧伤的故事。
小说在描绘湘西秀美山水的同时,也隐伏着深沉的文化意蕴。
历来为人们尊崇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纯朴的民风,但也正是因为湘西人民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人物自身的悲剧。
自古以来,巫楚文化就在楚地人民的思想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楚民对巫术的迷信,使他们渐渐地形成了信神近鬼,奇幻诡谲,浪漫多情的气质。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现代文明对湘西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原先的美好信仰正逐渐为其它的思想所取代。
因此,作品也反映沈从文在湘西遭受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复杂心态以及深度思考。
一、传统文化制约下的湘西历来人们对文化有多种定义,我们在这列举其中的两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
①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而本文提及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
在《边城》中,无论是表层的生活方式,行为意识,还是深层次的对爱情的态度等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湘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受“天人合一”的思想感化,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们的行为意识方面,也是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陶染,湘西民风古朴淳厚,①引自《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单纯而朴素的关系。
除此之外,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这其中有好的一方面,人们对爱情的忠贞,深合“发乎情,止乎礼”②的古训,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也正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过于推崇,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为它禁锢,受其支配,它给人们带来的甚至是悲剧性的结局。
小说中多次写到翠翠的母亲,写到她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之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他们对歌相爱,但如此浪漫的爱情,结局却是一个选择了自杀,另一个喝了许多水死去,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传统文化导演着这出悲剧。
翠翠的父母原本可以选择私奔,但不能走的原因:“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归根结底,是他们自己要求不能不义不孝,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虽说这里面有苗汉不能通婚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忠孝不能两全,最终他们选择了死,他们用牺牲生命和舍弃爱情的代价来保全传统文化所设定的理想人格。
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基本上顺从了传统文化的设定,没有主动追求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最后酿成了悲剧,美丽的山水却孕育不出完美的爱情结局。
翠翠与傩送在端午节偶遇,而且发生了些许误会,也正是这些误会渐渐地滋生了爱的温床,彼此产生了爱意。
这次误会在小说中得到反复叙写,作者的用意非常的明显,每提及一次,深藏翠翠心底地爱情便被唤醒一次,到后来久久不能忘怀。
当翠翠得知傩送的船正在下清浪滩过节时,便问爷爷:“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呢?”是内心情感无意识的流露;“碾坊陪嫁,稀奇是咧。
”是内心不安的外露;“得了,狗,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是莫名的情感发泄和双关;“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是对爱情的无限向往。
翠翠对爱情的态度始终是含而不露的,从她自身来说是道家“取后不争”理想的体现,在读者看来也是儒家“礼”的体现,翠翠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已经深入骨髓,她的一切都受它掌控。
然而,她所钟情的傩送也顺从了传统文化的设定,没有主动追求爱情,他用歌声向翠翠求爱,却仅仅只唱了一个晚上便消停了;他爱翠翠,可是当顺顺要求他选择碾坊时,他并没有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
傩送并未大胆表露出他对翠翠的爱,更没有主动去追求这份爱。
他没有真正冲破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因而也就酿成了悲剧。
传统文化对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意识以及两性相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淡泊名利,乐天安命,这种达观和谐的人生态度构筑了一个和谐的湘西。
但美丽总是令人哀愁的,在如此美丽且和谐的湘西,却演绎出一幕幕爱情悲剧。
湘西的男女深合“发乎情,止乎礼”的古训,但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二、巫楚文化笼罩下的湘西巫楚文化即中国先秦时期,以南方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为主体,同时融合了汉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湘西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低下,在这艰难的处境里,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影响外界,征服自然,以满足求食,增殖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楚地多大山,于是寄情幻想,神秘玄妙。
巫术心理和巫术活动便由此产生了。
楚民对巫术过度崇拜,他们的命运也都难以逃离命中注定的悲剧结局。
虽然历史上以儒家为标志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浸染了楚文化领域和人们的头脑,但是楚地原有的浪漫精神氛围只被局于一角而并未遭到彻底的灭绝。
巫楚文化在楚地依旧盛行,而表现最为明显的即“宿命论”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沈从文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他对生命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他自觉地抵制着宿命论对他的影响,希望能够超越宿命这个悲剧的命题,但最终难以摆脱,《边城》描写的人物都不自控的走上了宿命这个悲剧的舞台。
翠翠的诞生不仅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也是母亲悲剧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延续。
湘西人无论②孔子的学说怎样的善良和与世无争,都难逃命中注定悲剧的结局。
小说中多次提及翠翠的母亲,其实都是为了影射翠翠的命运,老船夫担心翠翠会重走母亲的路,但最终翠翠在主客观双重条件的影响下,不受控地走上了母亲曾经走过的那条路。
这无疑是宿命论在文中很好的一个例证。
天保爱上翠翠,在选择走车路还是走马路时,他选择了走车路,托人求婚,但几次下来都未得到翠翠的答复,老船夫为翠翠的命运着急,隐隐感到她一切全像她的母亲,因而急于奔走,反而却弄巧成拙,酿成了一连串的误会,天保的死,自然不能归咎于翠翠,但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具有不可避免的强制性。
老船夫的死似乎更具宿命色彩。
小说中有好几处都暗示了老船夫的死亡,如文中的“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尤其是他临死前的晚上说的一句:“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仿佛已向翠翠宣告了自己的命运。
朴素的善难免会产生误会和不理解,朴素的善难免也会产生悲剧,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沈从文这一个一向以“乡下人”自居的作家所不愿看到的又不能回避的。
作者不想让美丽的爱情带上些许哀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这也许就是沈从文以“等待”结束这篇小说的初衷吧!天保在与傩送爱情争夺中,主动选择退出,如果从传统文化的层面来看,这简直无法理解的,但这正与巫楚文化相吻合。
深受巫楚文化浸染的人们追求的只是单纯的爱情,而对爱情之外的东西都予以忽略,虽然这间接地导致了天保爱情的终结,但在一定意义上却成全了另一段美好的爱情。
沈从文所描写的那些自己熟悉的男女,常常游离于传统封建礼教之外,而更多的保留自然神性。
也正因为人的命运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的,因此他们崇尚巫术,希望通过巫术来为自己祈福,但又常常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他们虽对魂灵保持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却对鬼怪投以无限崇敬,希望能得到些许庇护。
一切的浪漫精神氛围都得到留存并沿袭至今,弥漫着神秘而感伤的巫楚文化在湘西的明天也将无限地蔓延开去。
三、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湘西文明是文化的总和,它指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来看,文明等同于文化,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成是现代文化对湘西的冲击。
现代都市,人人都被名利地位蒙蔽了双眼,扭曲了本性。
凡事都从所谓“理性”角度考虑,变得狡猾,贪婪,事事计较,处处量度。
人人都戴上伪善的面具,争名夺利,不惜牺牲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去做,真是用尽一切手段,算尽一切机关。
都市文化大肆宣扬的是金钱名利的较量,外表的包装,人们都将婚姻建筑在物质基础上,他们似乎早已忘记心灵深处的那一份真情,只是依靠物质来填满心灵上的空虚。
沈从文因为对湘西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对湘西的本土文化的称赞更是乐此不疲,正因为如此,他对都市社会的描写大多是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都市人扭曲病态的精神。
或许沈从文对都市文明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正是他对湘西怀有无比的热爱,也正是因为他担心湘西的美好行将消失,因此,他描写的都市社会往往只将它的阴暗面加以叙写,而把都市文明的光亮面给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