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
【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
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
《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
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
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
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
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
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
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
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的语言不多,但总是交织着心态与命运的变化。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这几句话,是全文中祥林嫂对命运的探讨,她无力改变现实中的命运,但她期盼在死后有个平静的生活,无论怎样,她依然渴望和家人在一起,这正是她对生命的探究,对来世的渴望。
同时,也造就了她悲剧的命运结局。
“我真傻,真的……”这段语言在文中重复了两次,并且作者所用笔墨较多,这重复的描写,更加勾勒出祥林嫂在她生命的唯一寄托“阿毛”意外死去后对自己内心的谴责。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
祥林嫂面临的人生困境是无法选择的困惑。
活着,生不如死,贺老六和阿毛都离她而去,连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丢弃,更是被鲁四老爷视为“谬种”、不洁之物而失去了参加祭祀的权利,甚至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若选择“死”,又怕有地狱,而且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
然而祥林嫂终于死了。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更没人去关心她是怎么死的。
祥林嫂是要强的,是上进的,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但她的境遇是悲惨的,这根本的实质还来自于三个因素。
二、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祥林嫂个人原因1、祥林嫂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她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完全寄托在对神灵的迷信上,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内因。
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本来是她的新希望,她认为,这下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
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
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迷信再次让她失望。
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
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
一个别样的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
她将信仰依托于神灵迷信上,然而这正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祥林嫂从丧父,再嫁,丧子、被逐出鲁家,最终被逐出末庄,她从未想过如何改变,而是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寄托于迷信。
捐了门槛后,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
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这为她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序幕。
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迟钝麻木,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
从而让人们感叹: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又是多么值得可叹呀!寄予了人们带给她的无限同情与伤感。
2、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祥林嫂的生活观,然而毕竟是零碎的。
祥林嫂两次丧夫,应该说面临的是两次重大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而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并没有好好地思考自己前途,而是选择一逃再逃。
祥林嫂走的仍旧是那么一条老路,她没有主动的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更没有找到那条适合于她走的路。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走的总都是那条老路,所以才会处处遇难。
祥林嫂几次到鲁镇,都是“顺着眼”,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她都总是逆来顺受,没有做出应有的反抗。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祥林嫂的生活观,然而毕竟是零碎的。
从祥林嫂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她也并没有真正的主动的去争取过:丧夫就选择逃,再丧夫再逃,最后鲁家不要她,她还是“逃”。
从祥林嫂的整个人生历程来看,她也并没有真正的主动的去争取过:丧夫就选择逃,再丧夫再逃,最后鲁家不要她,她还是“逃”。
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体现了她自身的懦弱。
祥林嫂面对自己的困境没有主动的去改变,本身就是一种懦弱。
实质上,正是因为祥林嫂本性的懦弱,正是因为祥林嫂的这种懦弱已经成为了一种惰性,才会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地使她跌入悲剧命运的深谷。
(二)封建社会本质祥林嫂所在的社会,始终受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束缚,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
祥林嫂生活的年代,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刚刚结束了二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五四运动,虽然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发动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荡涤净尽,当然更谈不到封建制度的溃灭。
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必须从一而终,不能改嫁,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种畸形的社会文化思想,注定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无论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固定的文化和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
(三)封建礼教当时的社会环境二十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在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而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男人很有尊贵的地位;婆婆为了赚钱,可以用买卖方式将新寡的媳妇强行再嫁;男尊女卑,长尊幼卑,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的。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年兴起在中国大地上的变革飓风,暂时还没有影响到鲁镇这个地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震动全国的事件,似乎并没有在鲁镇人们心灵的湖面上吹起半点漪澜。
民主革命的风吹不到鲁镇的上空,一切封建旧物都没能受到冲击与洗刷。
因此,当“我”离开了五年之后重又回到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可见鲁镇是一个停滞的、凝固的、封闭的地方,它是当时众多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