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珂”悲剧命运成因

“梦珂”悲剧命运成因

浅析“梦珂”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当中国新文学迈入第二个十年时,丁玲以处女作《梦珂》登上文坛。

这之后,中国文坛迎来了一位几经沉浮却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女作家。

在《梦珂》中,丁玲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塑造出一个敏感于社会黑暗现实,有追求、有理想,却又只能孤军奋斗而找不到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本文结合丁玲的生活背景,通过对梦珂的分析来探讨“梦珂”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词:丁玲《梦珂》悲剧命运五四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了《梦珂》。

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了整个文坛,同年10月,丁玲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冬,她又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大家都知道,受到“五四”大潮影响,中国文坛上一度出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群,包括庐隐、冰心、凌叔华等人,她们的作品红极一时。

但在“五四”大潮落下之后,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高峰也显然过去了,她们有的停笔,有的出嫁,有的去世。

丁玲恰恰在这个时候闯入文坛,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

很快,丁玲便取代了凌叔华、庐隐等人,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主流女作家,之后,无论她的人生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她在文坛的地位却始终未改变。

一美好理想的破灭《梦珂》是丁玲的处女作,小说的背景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描写的是知识女性梦珂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走出家门来到上海,追寻理想却最终向现实妥协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一发表,立即引来各界的高度关注。

冯雪峰曾经评价说:“它闪耀着作者的不平凡的文艺才分,也透明地反射着那个时代新的知识少女的苦闷及其向前追求的力量。

”梦珂生活在一个旧式家庭里,父亲是退职太守,虽然母亲过世早,父亲却十分疼爱她。

这个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能温饱无忧。

梦珂原本在乡下家中过着安逸、温馨的生活,由于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她怀着美好的梦想走向了大城市,来到了当时年轻人无不神往的文明都市上海,希望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寻到自己的理想。

然而,到了上海的梦珂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

梦珂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来到上海首先选择求学,希望学到新知识以充实自己。

然而,学校的环境却让她极为失望,这个本来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却处处充斥着让她难以接受的封建丑行,这些让受到“五四”启蒙思潮影响、正直善良的梦珂无法忍受。

于是,当红鼻子教师调戏女模特时,她勇敢地站了出来,怒斥这个封建流氓,并毅然离开学校以表示抗议,来捍卫自己的女性尊严。

但是,她在学校为女模特打抱不平的事情,并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反而换来的是人们的非议。

离校后的梦珂寄住在姑母家里,这里生活的骄奢庸俗让她感到震惊,她与这个虚伪、堕落的新环境格格不入。

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中,惟一能使梦珂感到欣慰的是她的二表哥,他是个温文尔雅的人,陪梦珂一起下棋、聊天,一起看《茶花女》,给梦珂念诗,梦珂渐渐爱上了这位表哥。

但表哥其实是个十足的伪君子,是个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用卑鄙的手段骗取了梦珂的爱。

偶然得知真相后,梦珂感到既屈辱又气愤,她毅然离开了姑母家,企图在社会上寻找新的出路。

但是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又能怎么做呢?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最后她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虽然没有大起大落,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大胆率真、有美好追求的知识女性在大上海为了自己的理想苦苦追寻、四处碰壁、一次次挣扎的心路历程。

而在遭遇了求学悲剧、爱情悲剧、求职悲剧后,梦珂向现实妥协了,陷入了纯肉感的社会沉沦中,成为一个色相明星,变成靠出卖自己来获取生存的“林琅”。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二造成梦珂悲剧的原因1 社会原因梦珂生活在五四大潮退却的时期,“五四”虽启迪了青年们的思想,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一大批“梦珂”一样的知识青年勇敢地走出了家门,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但“五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走出家门的青年人仍然要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就连一向被认为最为文明的大都市上海也与“梦珂们”的理想相去甚远:学校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可是却出现了教师对模特的调戏事件;看似温和可亲、知书达理的表哥,却是玩弄女性的高手;传播文明艺术的演艺界成为了逼迫女子变相出卖自己的场所。

一切一切都是社会黑暗腐朽的明证。

而且,上海还有它的自身特殊性,随着新思潮的涌入,西方社会所谓的文明生活方式也涌入上海,出现了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怪异融合。

上流社会的人士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但骨子里却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

梦珂姑母家就是这样的典型环境,这个表面看似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充满了虚伪与欺诈,这一切都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缩影。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对追求美好理想做出的努力是那么地渺茫,那么地微乎其微,自然不会成功。

那个勇敢、真诚、富有正义感、有美好追求的梦珂注定是要被黑暗的现实环境淹没的。

2 自身原因梦珂是一个新式青年,受到了新式教育,但同时她也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深的旧时教育影响,因此她的性格中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

梦珂虽然也离开了家乡,但她并没有十分崇高的理想,没有环境的逼迫,没有家庭的压迫,她只是在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希望到大城市开开眼界,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理想的爱情。

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子,她所要实现的仅仅是个人的美好愿望,而她所做的努力也是孤军奋战,她并不能真正了解革命的意义,所以自然也不会走这条道路。

因此,在面对一次次挫折时,她苦闷甚至气愤,但所做的却只是一次次地向现实妥协。

当她目睹红鼻子教师对女模特的调戏时,她勇敢地维护了女子的尊严。

可当她愤然离校,却遭受别人的非议时,她却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反抗,更多的是感到无奈,到匀珍家去诉说,靠回忆儿时生活来自慰。

当梦珂在姑妈家寄居时,她原本不满这种空虚庸俗的生活环境,讨厌与这些虚伪、做作的人交往,甚至在她的心灵深处鄙视这里的一切,但是她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她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该怎样做。

因此,她对这样的环境并没有作出反抗,哪怕是言语上的,最终只能随波逐流。

她一遍遍找理由宽恕自己,让自己适应这种生活,从而找到安慰。

小说中有一段心理描写,说每到夜晚,梦珂都不能安眠,那又香又软的新床、漂亮的装饰,以及白天所接触到的人不断涌现在她的眼前。

她觉得这些东西、这样的环境扰乱了她的生活,约束了她,而她对于自己不得不勉强装作和他们很谈得来的样子,觉得很羞愧。

但是,“过后才以许多不得已的理由,来宽恕自己被逼做出来的那些丑态,但却不能真的便把一些愧心放下。

如此翻来覆去的,半夜都不能睡着……最后只好归怨到自己。

为什么自己不忠实地亲近这里所有的人呢”。

这段心理描写可以说是梦珂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的真实写照,最终梦珂被环境同化了,向现实妥协了,她逐渐从最初到姑母家时的不安、反感,变得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陪着大家出去逛街买衣服,看戏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好友匀珍也渐渐遗忘了,将自己的爱情寄托在表面上是个谦谦君子的二表哥身上。

要不是后来的突发性事件使她认清了表哥的为人,她肯定会在这个地方一直迷失下去。

而当她看清了表哥的人品后,她却也无力改变这里的一切,她只能选择逃离,这是她惟一可以做出的反抗,而这种反抗更多的也只是无奈之举。

在她离开了姑妈家之后,她也曾决心开始新的生活,但在前进的路上却感到非常迷茫:她没有财力去为人民服务、去办学校、去开工厂;不愿再回到冷漠的学校;又不愿意牺牲自己去做医院的看护,整天同病人相伴;更不甘心放下身价去做一个孩子的保姆,去尝试一个下人的待遇;至于要做一个革命者,她更是想也未想。

于是,最终她选择了圆月剧社。

其实,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也是经过痛苦挣扎的。

当梦珂从圆月剧社出来,她一度有一种想要放弃的感觉,但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了。

晚上,她对着镜子做着许多不同的表情,“最初,她似乎是装一个歌女或舞女……有时又像一个贵妇人尊严、华贵……但贵妇人和舞女的命运都极其不幸,所以在最后一对凝视着前方的眼里,饱饱地满含一眶泪水。

真的,并且哭了,而且她却得意地笑着用手绢擦干眼泪”。

这时,她已经决定去演电影了,虽然她犹豫过,不安过,甚至鄙视过,但她最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美好的理想向黑暗现实做了妥协,她选择了成为那个受众人追捧、表面光鲜但内心极为空虚和痛苦的明星“林琅”。

当然,这条路并不是她甘心去走的,但现实却使她不得不低头。

“五四”运动把一大批进步青年女性从封建家庭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她们追求独立平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的爱情,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启迪她们的思想,她们中大多数人并不能领悟到只有革命、只有解放大众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点,她们仍然徘徊在革命的边缘,为了个人的理想孤军奋战着,梦珂恰恰就是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既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又受传统家庭背景影响至深,从小接受了现代和传统双重教育,成为既有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又具有妥协性的知识青年。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追求具有局限性,跳不出个人的小圈子,不能把自己融入到为广大民众利益和国家命运抗争的团队中去。

三丁玲早期作品多出现悲剧的原因丁玲早期作品的基调总是比较低沉、消极的,包括《梦珂》在内。

这与丁玲早年经历及创作时的心态密切相关。

丁玲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尝尽人间冷暖,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5岁时,丁玲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毅然走出家门,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但在一次次碰壁之后,她陷入了失望与苦闷之中。

1924年,好友王剑虹病逝,丁玲悲痛之余告别上海,独自来到北京。

此时正值“五四”大潮逐渐退去,社会混乱不堪,作为“五四女儿”的丁玲,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腐朽,内心痛苦却无力抗争,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时“没有参加社会活动,和过去的党员朋友、老师失掉了联系,寂寞得很”,“我那个时候为什么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无出路,有许多话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笔,要代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

写作是她抒发个人感受的主要方式,是她那一时期内心所经历的孤独、愤怒、挣扎和痛苦的折光,这种种内心体验既属于丁玲,也属于以丁玲为代表的都市女性。

正因如此,早期的丁玲自身经历和当时社会现状的影响,将自身感悟融入到作品主人公身上,从而形成了主人公的悲剧心理,《梦珂》的创作亦是如此。

《梦珂》正是丁玲当时心情的写照,小说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丁玲本人的悲剧意识,丁玲能看到知识青年孤军奋战、追求个人理想的道路行不通,但她却无力为他们指出一条明路。

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时的作者虽然没有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指明具体的出路,但作者也未选择消沉,在其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不断抗争与探索,这其实也是作者自身苦苦追寻答案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