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马陆今年34岁,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前,他被公司任命为索赔部经理,那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部门。
走马上任后,马陆了解到在自己谋求索赔部经理这一职位的同时,另外还有两名业务能力很强的同事(吴豪和苏丽)也曾申请过这个职位,他确信公司之所以任命他到这个位置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在两个有同等能力的员工中作出选择。
马陆在索赔部的第一个月的业绩很不错,他因此而对部门员工的素质及能力感到十分满意。
即使是吴豪和苏丽也表现得很合作。
于是马陆信心百倍地决定用培训员工及安装新计算机系统的计划来推动部门快速发展。
然而当马陆提出实施这一计划时,苏丽却埋怨说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部门运作程序前就这样干,显然有些操之过急。
马陆认为苏丽可能还没有完全地接受他得到她想要的职位的事实,当吴豪来找马陆的时候这一点似乎得到了证实。
吴豪说,在面对所有即将到来的变革时要关注一下员工的士气,他甚至对马陆暗示说某些人正考虑要提出调任。
尽管吴豪没有指名道姓,马陆确信苏丽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马陆一方面谨慎地推出新计划,另一方面对苏丽的言行保持一定的警觉。
在日后的工作中,苏丽隐约地觉察到这位新上任的马经理正在与她疏远,这使她陷入苦恼之中。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马陆和苏丽的冲突在哪里?2、如果你是马陆,你将如何做?第二章客体沟通策略去年7月份公司为了奖励销售部门的良好业绩,制定了一项海南旅游计划,名额限定为10人。
可是销售部门有12名员工,而且都想去。
因此,销售部门要么舍去2个人,要部门项经理区向公司再多争取2个名额。
最后项经理为了大家的团结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决定还是去向上面争取多2个名额。
于是,礼拜一早上在公司中高级管理人碰头会上,项经理向上级领导朱总说:“朱总啊,我们部门今年业绩这么好,可是怎么才给了10个旅游名额啊,还少了2个名额。
这让我怎么安排阿,安排了谁不去都不好办啊,你看能不能再给我们2个名额啊?反正旅游费用又没有多少”朱总一听,顿时脸就拉长了,说:“公司有公司的安排,什么叫旅游费又没有多少?作为经理,这是你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别什么都往公司推”。
项经理连忙说到:我已经做过他们工作了,可他们谁都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啊,总不能我强行取消2个认得资格吧。
朱总听了脸拉得更长了:”作为部门经理,这点事情都解决不好,真不知道你怎么管理你的手下的。
公司能拿出10个名额就花费不少了,你们怎么不多为公司考虑?你们呀,就是得寸进尺,不让你们去旅游就好了,谁也没意见。
我看这样吧,你们就按业绩排下来,最后2名就没有旅游资格。
这样不就解决了吗?”项经理听完后急忙道:”可是朱总阿,我们部门今年工作热情都很高,大家的业绩都比去年高出了30%到40%,就这样取消最后2名的资格,他们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会受到极大打击。
“”朱总听完后,直接下结论了:“不管你怎么说,公司是不会再给你们名额了。
你想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巴。
这个问题不用再讨论了。
”项经理愤然回复道:“既然你朱总都这么说了,丝毫不考虑我们销售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性,那我也没什么多说的了。
就采取排位赛选吧,反正我该说的都说了,该提的都提了。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项经理为何没有说服朱总?如果你是项经理,你会采用这样的说话策略?第三章主体沟通策略邵丽是公司采购部的资深采购员,在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经验丰富,但脾气很不好,常和同事发生磨擦,尤其是和计划部关系恶劣。
一次,计划部因为缺料又和邵丽发生矛盾,计划认为下周要生产的物料得两周后才能到,不能接受,要求邵丽提前交期;邵丽表示交期无法提前。
计划不同意,要求物料一定要按时到,否则停产,计划的强硬态度让邵丽大发脾气:停产是你计划的事,跟我没关系!计划愤然离开,直接到采购部经理办公室投诉:我和你们部门的人没法沟通!采购部廖经理刚上任二周,对公司正处于熟悉状态,得知自己部门的工作会影响到生产进度,他立即叫来邵丽:“怎么回事?!缺料停产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来报告?”邵丽满不在乎的说:“你刚来公司不久,对供应商还不太熟。
我已经向王经理报告了此事。
“(王经理是SCM部门经理,也是廖经理的顶头上司)廖经理怒道:“我才是你的上司,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
”邵丽不作回答。
廖经理:“现在缺料的状态如何?”邵丽:“物料安排的是海运,现在还在海上漂呢。
”廖经理:“如此紧急的物料,你还安排走海运?你干什么吃的?!”邵丽:“是计划突然提前了生产,不是我的错!”说完转身离开了经理办公室。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邵丽和廖经理的沟通都存在什么问题?2.他们的沟通如何改进?第四章信息沟通策略李娜是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被一个卡车运输公司雇用,做订单录入员。
头两周,她被送去参加一个特殊的培训课程,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在那里她学习怎样对订单进行分类、编码和输入计算机。
最初有老师给她大量的不停的指导,逐渐地她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指导就逐渐减少。
李娜为拥有这个新工作而高兴,也喜欢这个时间安排。
培训结束以后,公司通知她下周一去订单录入部门报到。
在她最初被招聘时,也许是李娜没有阅读和理解通知书上关于她工作的时间安排,也可能是招工的人忘了告诉她,她是被招来填补从早上4点到中午这一特殊工作时段的。
不管什么原因,李娜第一天上班时没有按早班时间报到。
当她8点来上班时,她的主管批评她没有责任感。
李娜则反驳说,她不可能上早班,因为她要照顾孩子,她威胁说如果不能上晚班就辞职。
由于公司业务紧张,劳动力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主管很需要琳达做这份工作,但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的班已经排满了。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分析案例中出现的沟通障碍。
2.请说明你将如何处理这个案例中的问题?第五章面谈技巧和书面表达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
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的脸色,然后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
”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
”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的话,气得没有理他。
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
又过了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
”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宫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就走。
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
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敖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了。
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了。
”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
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秦国躲起来了。
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从沟通角度分析扁鹊的失误。
应该怎样改进其沟通策略?2.蔡桓公为何没有把扁鹊的话当作一回事?第六章倾听技能基姆门兄弟公司是一所拥有62000员工的大型食品包装厂,朴茨茅斯就是其下一家分厂。
2016年,基姆门公司实行了一项让工人主动提建议的计划。
工人可主动针对改善设备、工作环境、或者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如被采纳,将得到奖品和奖励,金额由实施该建议而省下来的得益决定;另外,在一指定时期中最好的建议还常会得到公司股票作为奖励。
对朴茨茅斯工厂的抽样调查表明,75%的被访工人倾向于赞成该计划;但工人们都对于自己或其他工人可能因新建议的实施而被解雇感到害怕。
一位资深工人,汤姆斯·雷顿这样说道:“我不会提出会使部分工友失业的建议,绝对不会;当我刚来这儿时,搬运水果到冰库的工作全部手工完成,但现在他们已安装了传送带,所需人手也减少了一半!”另一位老职工,查尔斯·哈沃德说:“我不会为了25或30美金就提出一个会减少十个工人的建议。
相反,如果一个建议可以改善环境或帮助工人,我一定会提出来。
当你开除一个工人时,心里感到很难受,这可能不单只伤害了他一个人,还伤害了他身边的其他人。
”一工会负责人设计了一个防止工人被解雇的方案:“工会应特别安排一个负责人,或者提议工人自己将建议交给一个知道工作安排情况的人审阅。
如果不导致裁员,就可以提出。
”但一位53罗的老工人米切尔有不同看法,他说:“我已递交了好几份建议了,虽然不希望拿到奖金,但我仍认为这是件好事。
许多人认为新的发明会使人们失去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表明,有用的发明越多,就会创造出越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产品也可以更经济地生产,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普德夫是一个赞成“提建议计划”的工会负责人,他看穿了工人和公司双方的论点:“照理说,这计划是可行的,但却有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感觉,像一些人提了建议,于是就有2一3个人失去了工作,好在这事在工人中还不是很多。
他们拿到了50美金,都可能因此使其他人一家的生计受影响。
但从公司的角度看,追求的是改善生产而已。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请根据案例回答问题:1.你认为基姆门公司的“提建议”计划能得以实施吗?2.公司该项计划目的是与员工沟通,但此“倾听”方案存在什么问题?第七章沟通环境与策略拥有大学本科学位的王通从成都传统的国有企业立阳机械厂辞去了中层干部的职务,应聘到深圳一外资企业作技术管理工作,他发现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明显差异是,在国有企业,他可以经常见到厂级领导,厂级领导很多,因为经常在一起,大家都很熟,王通每周都要与他们一起开一、两次碰头会,每次都要讨论厂里的许多问题,如怎样扭亏为盈、人事改革的难点、职工住宅是否应该免费供水等,尽管大家都拿不出什么令所有人满意的好办法,但气氛是和谐的,厂长总是给大家散烟,书记有时还给大家添茶水。
作为中层干部,王通也经常到车间、班组了解情况,工人们见了他,也笑眯眯的叫“老王”,然后一起抽烟、聊天,要是他下到车间,没人理他,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空余时间,他有时和厂领导,有时和工人们一起打麻将、吃饭等,工厂经常都开大会,传达上级精神和号召所有职工努力工作,有时要搞竞赛,过年过节要搞聚餐、联欢等,全厂的许多人从父母开始就长期在一起工作,大家象朋友一样彼此之间无话不说,相互都知根知底。
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矛盾还是有的,如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公等。
但让王通恼火的,也是大家平时最愤愤不平的是,人际关系如此“一团和气”的企业,经济效益老也上不去,眼看公司的亏损越来越大,企业的改革方案却迟迟不出台,工资发放比例越来越低。
面临孩子上大学的巨额费用,王通只好在内心明白自己是国家主人翁,放下了“企业主人翁”的架子,应聘去深圳外资企业弗里斯机器公司当了“打工仔”,用同事们的话说,承受资本家的“剥削”。